建制派与民粹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5月26日。
建制派
我们来详细解释“建制派”(The Establishment 或 The Incumbent / Mainstream Establishment)这个概念。
什么是建制派 (The Establishment)?
“建制派”是一个相对宽泛且常常带有批判色彩的术语,它通常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社会或政治体系中,掌握并维护现有权力、影响力、资源和规则的精英群体及其所代表的既有秩序和体系。
这个词隐含着一种观念:这些群体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通过其地位、关系和对主流叙事的控制,来维持现状,并可能阻碍变革。
核心特征:
- 掌握权力与影响力: 成员通常占据政治、经济、媒体、学术、文化等领域的核心职位或拥有巨大影响力。
- 维护现有秩序: 他们倾向于维护现有的制度、规则、价值观和权力结构,因为这些是他们获得和维持地位的基础。
- 相互关联的网络: 建制派并非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一个由拥有共同利益、价值观和人际网络的精英群体组成的松散联盟。他们可能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互相影响和支持。
- 通常是主流和传统: 他们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思潮、传统政治力量和被广泛接受的规范。
- 被挑战的对象: “建制派”这个词通常是由反建制力量(如民粹主义者、社会运动、新兴政治力量)提出并用来批判的对象。
建制派的构成:
建制派的构成可以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 政治精英: 长期执政的政党、资深政治家、官僚体系的高层。
- 经济精英: 大型企业的高管、金融巨头、拥有巨大财富的家族。
- 媒体精英: 主流媒体的编辑、资深记者、媒体大亨,他们对公众舆论有重要影响。
- 学术精英: 著名大学的教授、研究机构的领导者,他们塑造着知识和思想。
- 文化精英: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家、评论家,他们定义着文化品味和价值观。
- 司法精英: 资深法官、检察官。
- 军事/安全精英: 军队和情报机构的高层。
为什么会有“建制派”这个概念?
“建制派”的概念之所以出现和流行,是因为:
- 对权力集中的不满: 许多人认为,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而这些精英可能脱离普通民众,只顾自身利益。
- 对变革的阻碍: 变革者认为,建制派是阻碍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力量,因为他们害怕失去现有地位和特权。
- “深层政府”的联想: 在某些阴谋论中,“建制派”甚至被描绘成一个秘密操纵国家的“深层政府”。
- 民粹主义的对立面: 民粹主义者尤其喜欢用“建制派”来指代他们所反对的“腐败精英”,以此凝聚“人民”的力量。
举例说明:
美国政治语境中的“建制派”:
- 在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的竞选期间,“建制派”是他主要攻击的目标。他将华盛顿的职业政治家(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主流媒体、华尔街银行家、甚至是共和党内部的传统领导层都归为“建制派”。
- 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民主党初选时也以“反建制”的形象出现,批判民主党内部的“精英”和华尔街的金融权力。
英国脱欧公投中的“建制派”:
- 脱欧派将支持留在欧盟的英国主流政党(保守党、工党)、大型企业、国际组织(如欧盟委员会)、以及大部分主流媒体和经济学家都归为“建制派”,认为他们不理解普通民众的担忧,并试图阻碍英国“夺回控制权”。
任何长期执政的政党内部:
- 在一个长期由某个政党执政的国家,这个政党内部的资深成员、派系领袖、以及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和学术界人士,也可能被视为该政党内部的“建制派”。
“建制派”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成员名单,而是指那些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倾向于维护现有秩序的精英群体。它通常被反建制的力量用来批判和挑战。理解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分析政治冲突和权力动态。
民粹主义
我们来详细解释民粹主义(Populism)这个概念,它的主要体现,并举例说明。
什么是民粹主义 (Populism)?
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或更常被视为一种政治逻辑/策略,其核心主张是:社会被划分为两个同质且对立的群体——“纯洁的人民”和“腐败的精英”,并且政治应该表达“人民的普遍意志”。
简而言之,民粹主义者声称自己代表“沉默的大多数”或“被遗忘的人民”,与那些被指控脱离群众、只顾自身利益的“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媒体精英等)形成对立。
民粹主义不是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而是一种动员和组织政治的方式。它可以在左翼或右翼的政治光谱中出现,其具体主张会因所处的社会背景而异。
民粹主义的主要体现和特征:
- “人民”与“精英”的二元对立: 这是民粹主义最核心的特征。民粹主义者将社会简化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将所有问题归咎于“精英”的腐败、无能或阴谋。
- 对“人民”意志的强调: 声称自己是“人民”的唯一真正代表,能够直接理解并执行“人民”的意志,而不需要通过复杂的代议制程序或传统的政治中介。
- 反建制/反精英主义: 强烈批判现有政治体制、传统政党、主流媒体、国际组织、甚至独立司法机构等“建制派”,认为它们脱离人民、被腐败渗透。
- 魅力型领导: 通常依赖于一位魅力型领导人,他们通过直接的、非传统的沟通方式(如社交媒体、大型集会)与支持者建立情感联系,被视为“人民”的化身。
- 简化复杂问题: 将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简化为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叙事,并提出看似简单却往往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
- 排他性与民族主义: 常常伴随着对“外部威胁”的强调(如移民、全球化、外国势力),并诉诸民族主义情感,强化“我们”与“他们”的界限。
- 煽动性修辞: 常用激昂、煽动性的语言,激发民众的愤怒、恐惧、不满和排外情绪。
- 对中间立场的否定: 认为不存在中间地带,只有“站在人民一边”或“站在精英一边”。
具体例子说明:
1. 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 的政治运动:
- 体现: 特朗普的竞选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抽干沼泽”(Drain the Swamp)是典型的民粹主义修辞。“沼泽”指代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精英和腐败的建制派。
- 具体例子:
- 他将自己定位为“人民”的代言人,对抗腐败的政治精英和华尔街大亨。
- 通过推特等社交媒体直接与支持者沟通,绕过传统媒体。
- 在移民问题上,提出“在美国-墨西哥边境修建高墙”的简单粗暴解决方案,并指责墨西哥是“送来罪犯和强奸犯”。
- 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协定(如TPP)持强烈反对态度,认为它们损害了美国工人的利益。
- 多次攻击主流媒体为“假新闻”,攻击司法机构和联邦调查局为“深层政府”的一部分。
2. 英国脱欧公投 (Brexit) 运动:
- 体现: 脱欧运动的口号“夺回控制权”(Take Back Control)以及其支持者对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和威斯敏斯特(英国议会)“精英”的强烈不满。
- 具体例子:
- 脱欧派将英国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归咎于欧盟的官僚体系和移民政策,认为这些“精英”脱离了英国人民的真实需求。
- 强调英国的主权和民族认同,反对超国家机构的干预。
- 通过情感化的宣传,激发民众对移民涌入和失去国家控制权的担忧。
- 倡导直接民主(通过公投决定重大问题),质疑代议制民主的效率和公正性。
3. 委内瑞拉前总统乌戈·查韦斯 (Hugo Chávez) 的“玻利瓦尔革命”:
- 体现: 查韦斯将自己塑造成贫苦大众的救星,对抗富裕的寡头精英和“美帝国主义”。
- 具体例子:
- 他经常在电视节目中直接与民众互动,绕过传统政治机构。
- 将国家的石油财富重新分配给穷人,并实施大规模的社会福利项目,赢得了底层民众的广泛支持。
- 强烈批判国内的“买办资产阶级”和美国的“帝国主义”,将他们视为阻碍国家发展的腐败力量。
- 通过修宪扩大总统权力,削弱反对派和独立机构的影响力。
民粹主义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它能够利用社会不满和民众的焦虑,通过简单化的叙事和魅力型领导来动员大量支持者。它本身并非褒义或贬义词,但其常常伴随的反建制、反精英、简化问题、煽动情绪等特征,往往会对民主制度的稳定运行、社会团结和理性讨论带来挑战。
中国的建制派与民粹
我们来假设一个前提——“当今中国人民普遍对共产党的独裁统治普遍不满”——是准确的,那么这种情绪和潜在的社会倾向,可以被看作是具有民粹主义的某些核心要素。
为什么可以算作民粹主义的要素?
让我们回顾民粹主义的核心定义:将社会简化为“纯洁的人民”与“腐败的精英”两个对立阵营,并声称代表“人民的普遍意志”。
“人民”与“精英”的二元对立:
- 如果存在对“共产党的独裁统治”的普遍不满,那么这种不满本身就在构建一个二元对立:人民(被统治者,感到不满的群体)与共产党(统治者,被视为“独裁”的“精英”/“建制派”)。
- 在这种叙事中,“人民”被塑造成受压迫、被忽视、其意愿未被尊重的群体,而“共产党”则被视为脱离群众、垄断权力、甚至腐败的精英。
对“人民普遍意志”的隐含诉求:
- “普遍不满”隐含着一种“人民的普遍意志”未能得到体现或尊重的状态。这种不满本身就是对现有权力结构的一种潜在挑战,认为权力未能服务于人民。
反建制/反精英主义的倾向:
- 对“独裁统治”的不满,直接指向了执政党及其统治方式,这本质上是一种反建制或反精英的情绪。
为什么这又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谨慎的判断?
尽管具备上述核心要素,但将这种不满简单地等同于“民粹主义”还需要更细致的区分:
- 民粹主义通常涉及主动的政治动员和领导人: 经典的民粹主义往往需要一个魅力型领导人或一个明确的政治运动,来聚合这些不满情绪,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政治议程和行动。在中国当前语境下,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这种公开的、有组织的、由特定领导人发起的“人民”对“精英”的政治动员很难大规模发生。
- 不满的原因多样性: “不满”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包括经济压力、社会不公、环境问题、对特定政策的不满,以及对政治自由的渴望等。并非所有这些不满都必然以“人民 vs. 精英”的民粹主义框架来表达。
- 缺乏明确的替代方案: 民粹主义往往在批判“精英”的同时,会提出一个“人民”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个方案可能简单化或不切实际。如果仅仅是普遍的不满,而没有形成清晰的、被广泛认同的替代性政治愿景,那么它更像是一种弥漫性的社会情绪或潜在的政治异议。
- 官方叙事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执政党,有时也会利用国家层面的民粹主义修辞,将自己塑造成“人民”的代表,去对抗外部的“敌对势力”或内部的“腐败分子”(党内精英)。这使得“人民”和“精英”的边界变得模糊,也可能将民众的不满引导到其他方向。
如果中国人民普遍对共产党的统治存在不满,那么这种不满的底层情绪和潜在逻辑确实与民粹主义的核心特征(即“人民”与“精英”的二元对立和对“人民意志”的诉求)是高度契合的。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这种不满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思潮、情绪或潜在的政治张力,而非西方语境下那种由特定政治人物或运动所主导的、能够公开表达和动员的“民粹主义”现象。它是一种具有民粹主义潜质的社会情绪,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会受到中国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