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为什么“汉学家”几乎都是外国人?—— “汉学”与“国学”的区别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9日。

核心原因在于,“汉学”(Sinology)这个词,本身就定义了一种从外部视角对中国进行研究的学术传统。

1. “汉学”的诞生:作为“他者”的研究

“汉学”这门学科,并非诞生于中国,而是诞生于欧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的传教士、外交官和商人。

  • 早期的探索者:像意大利的利玛窦(Matteo Ricci)、德国的汤若望(Adam Schall)等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教,必须深入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典籍和习俗。他们将这些知识系统地介绍回西方,成为了西方人研究中国的开端。
  • 学术学科的建立:后来,这种研究在欧洲的大学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学科——Sinology(“Sino-”是拉丁语中表示“中国”的前缀)。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将中国作为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如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去分析和解读。

这就好比“埃及学”(Egyptology)的研究者,绝大多数都不是埃及人一样。“汉学”从诞生之初,就带有一种“他者”的视角。

2. “汉学” vs. “国学”: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

要理解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与中国的“国学”进行对比。

  • 国学 (Guoxue / National Studies):这是指中国人研究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比如我们熟悉的钱穆、陈寅恪、王国维等大师,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我们称他们为“国学大师”、“历史学家”,但绝不会称他们为“汉学家”。因为他们是从内部视角(Insider's Perspective)出发,研究的是“我们自己的学问”,带有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 汉学 (Sinology):它代表的是外部视角(Outsider's Perspective)。汉学家将中国文化视为一个需要被探索和解释的“异域文明”。这种外部视角,有时反而能提出一些身处其中的人不易察觉的问题。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商人地位这么低?”或者将中国的朝代更迭与罗马帝国的衰亡进行比较。

所以,结论是:不是只有外国人“才能”叫汉学家,而是“汉学家”这个词,在学术定义上,本来就特指那些以“外部视角”研究中国的非本国学者。 一个中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我们称之为“历史学家”,这是对他专业领域最准确的称呼。

为什么汉学家都有中文名?—— 尊重、专业与身份认同

这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学术传统,背后有多重原因:

  1. 表达尊重与谦逊:取一个中文名,首先是向所研究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表达最基本的尊重。这表明学者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愿意沉浸其中、虚心学习的求知者。

  2. 专业的“通行证”:在汉学研究的小圈子里,一个地道、优雅的中文名,几乎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和专业的“通行证”。它意味着你不仅懂语言,更懂文化。当你用一个像“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傅高义”(Ezra Vogel)这样的名字与中国学者交流时,立即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3. 实践与便利: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查阅资料、进行访谈时,一个中文名远比一个拗口的外国名字要方便得多。这也是学术实践的需要。

  4. 个人情感与认同:许多顶尖的汉学家,都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了对中国的研究之中,他们与这片土地和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一个中文名,也是他们这种情感认同的体现。他们的中文名,往往是由他们的中国老师或朋友帮忙取的,背后都有一段佳话。例如,史景迁这个名字,就是由他的老师、著名史学家房兆楹所取,包含了“景仰司马迁”的深刻寓意。

总结

所以,综合来看,您所观察到的现象,揭示了“汉学”这门学科的两个核心特征:

  • 身份上的“外在性”:“汉学家”主要是指从外部研究中国的学者,这让他们能提供独特的视角,但也可能带来隔阂。
  • 文化上的“内在性”:而取中文名,恰恰是为了打破这种隔阂,表达对研究对象最大程度的融入和敬意。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既严谨又充满魅力的汉学研究领域。他们是带着“外人”的好奇心,怀着“自己人”的谦卑,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不可或不可缺的另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