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从“革命”到“禁忌”:“支那”一词的百年流变与当代回响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8日。

引言

在现代汉语的词汇海洋中,几乎没有哪个词能像“支那”一样,承载着如此剧烈的历史反转与如此复杂的情感纠葛。它曾是孙中山、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笔下,象征着与腐朽王朝决裂的“新潮”词汇;如今,它却被绝大多数中国人视为最具侮辱性的、等同于种族歧视的禁忌之语。然而,这个词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在当代的日本、台湾以及海外华人的网络空间中,“支那”及其变体“支”,依然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存在着,并衍生出“支黑”等新兴词汇。这背后,究竟反映了怎样不同的历史记忆、身份认同与政治立场?


第一部分:历史的溯源——为何革命党人曾自称“支那”?

在20世纪初,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不常用“中国”,而一度使用“支那”,绝非出于自我贬低,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和文化选择。

  • 1. 摆脱“王朝”,拥抱“民族国家”: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中国”一词在当时与他们誓死要推翻的“大清”王朝高度绑定。而“支那”源于梵文,是一个地理和种族的称谓,不与任何具体朝代挂钩。使用“支那”,正是为了在名号上与“大清”进行最彻底的切割,宣告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 2. 避免“大汉族主义”的嫌疑: “中国”一词带有强烈的“汉族中心”色彩。对于致力于构建“五族共和”的革命理论家来说,使用一个相对“中立”的地理词汇“支那”,有助于在理论上团结满、蒙、回、藏等非汉民族。

  • 3. 日本学术界的影响: 当时,日本是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新知识”的主要中转站。而“支那”是当时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的一个标准、中性的学术术语。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很自然地就沿用了这个在他们看来是“新潮的”、“科学的”学术用语。


第二部分:“污染”的过程——一个中性词如何沦为种族侮辱

历史的吊诡在于,这个曾经被寄予“现代化”厚望的词汇,其含义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中,被一步步地、系统性地“污染”,最终沦为了一个充满屈辱的贬义词。

  • 第一阶段(19世纪末-1910s):中性为主,轻蔑暗藏

    • 甲午战争(1894-1895)是第一个转折点。战前,日本对“大清”尚存敬畏;战后,昔日的“天朝上国”不堪一击,日本国内对中国的优越感和轻蔑感开始滋生。“支那”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虽然在官方和学术场合仍保持中性,但在民间和一些政论中,已开始夹杂着“衰弱、守旧”的负面暗示。
  • 第二阶段(1910s-1930s):从“称谓之争”到“官方侮辱”

    • “二十一条”与称谓之争: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后,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开始意识到日本使用“支那”一词背后的不平等意涵,并多次向日本提出外交抗议,要求日方在官方文书中改称“中华民国”。
    • 日本的拒绝与“支那共和国”:然而,日本政府多以“民间习惯”为由拒绝。更具挑衅性的是,日本在许多场合,故意将“中华民国”称为“支那共和国”,这在事实上否定了“中华”这一包含着文化正统性的名号,将其矮化为一个纯粹的地理实体
    • 石原莞尔与“支那论”: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九一八事变”策划者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开始系统地构建其侵华理论。在他们的论述中,“支那”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没有国家形态的、落后的社会集合体”。他们认为“支那”四分五裂,民众愚昧,需要由先进的日本来“指导”和“提携”。至此,“支那”一词已经从一个中性的地理名词,转变为一个承载着明确的政治、文化和种族优越感的蔑称。
  • 第三阶段(1937-1945):全面战争中的“非人化”

    • 战争宣传的工具:随着1937年七七事变和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支那”一词的“污染”达到了顶点。在日本的战争宣传中,它与“暴戾”、“肮脏”、“劣等”等形象深度绑定。
    • “膺惩暴支”与“支那豚”:诸如“膺惩暴支”(惩罚暴戾的支那)这样的口号,成为了日本出兵的“正义”旗帜。在对士兵的宣传中,更是出现了“支那豚”(支那猪)等极端的“非人化”词汇,旨在消解士兵屠杀中国平民的罪恶感。
    • 完成“污染”:经过这一时期铺天盖地的、恶意的宣传和使用,“支那”一词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已经与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屠刀和铁蹄,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条件反射式的联系。它的侮辱性,已经深入骨髓。

第三部分:当代的回响——“支那”一词在今日的复杂面貌

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官方层面停用了“支那”。然而,这个词的幽灵并未散去,在不同的社会和群体中,它依然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存在着。

  • 在中国大陆:绝对的禁忌与民族创伤 在这里,它没有任何中立或学术的讨论空间,就是最直接、最严重的种族侮辱,其冒犯程度等同于针对非裔的“N-word”。

  • 在日本:从“官方停用”到“右翼暗语”极右翼团体和匿名网络论坛中,“支那”一词至今仍被频繁使用。在这里,它被当作一种“政治不正确”的暗语和挑衅工具,用来表达对中国崛起的不满和蔑视。

  • 在台湾:高度政治化的“身份区分”工具

    • 台湾人认为“支那”包括台湾人吗? 答案是:这取决于说话者的政治立场。
    • 对“中华民国”认同者(蓝营):认为“支那”侮辱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当然也包括他们。
    • 对“台湾独立”认同者(绿营及更深绿):一部分人会故意使用“支那”,来特指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公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语言上进行切割,强调“我们台湾人不是支那人”,从而构建一种“台湾民族”的身份认同。
  • “支黑”的兴起——网络时代的自我厌恶与身份迷茫

    • “支黑”是什么?:“支那黑”的缩写。它指的是一部分海外华人或对中共体制极度失望的中国人,主动使用“支那”或其缩写“支”来自称或称呼自己的同胞,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社会乃至人种进行激烈、全面的自我批判。
    • 为什么“支”的使用越来越多了?:其根源在于对中共强制性“爱国主义”宣传的极端逆反,以及在现实困境下产生的深刻的身份认同危机与绝望感。使用“支”,成为了一种对抗官方叙事的、最极端的“政治不正确”行为。

结论

“支那”一词的百年流变,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东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身份认同的巨大变迁与持续撕裂。

  • 它从一个革命党人借以切割“王朝”的现代工具
  • 在甲午战后,开始夹杂轻蔑
  • 在20世纪初的“称谓之争”中,演变为政治上的矮化
  • 最终在侵华战争的炮火中,彻底沦为了日本军国主义者进行“非人化”动员的种族主义凶器

这个词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问题,而是承载了太多痛苦的历史记忆、复杂的政治算计和深刻的身份焦虑。理解它的过去与现在,就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伤痕与困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