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超越“伪史论”:当代中国迷惑行为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9日。

“西方文明伪史论”并非孤例,它是近年来中国社会一系列特殊现象的缩影。这些现象在内部往往有其自洽的逻辑和强大的动员能力,但在外部观察者眼中,却常常显得难以理解,甚至与科学、理性和常识相悖。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 运动式的“动态清零”:一场不计代价的社会实验

在新冠疫情的近三年时间里,中国实施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动态清零”政策。

  • 现象描述

    • 极致的社会管控:一人感染,整栋楼甚至整个小区被封锁;大规模、无预警的城市封锁(如上海);民众被强制转移至方舱医院。
    • 全民化、常态化核酸检测:数十亿人次的核酸检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凭“绿码”出行成为常态。
    • 符号化的防疫人员“大白”:身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员成为绝对权力的执行符号,其行为时常引发争议。
    • 突然的政策180度大转弯:在几乎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于2022年底全面放弃“清零”政策,导致短期内大规模的感染和医疗挤兑。
  • 内部逻辑与叙事: 官方叙事强调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体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成功保护了数亿人(尤其是老人)的生命安全,避免了西方国家“躺平”造成的大量死亡。在执行层面,它被视为一场必须打赢的“人民战争”,任何成本都是次要的。

  • 国际主流做法对比: 疫情初期,许多国家也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但随着病毒变异、疫苗普及和对病毒认识的加深,国际主流做法转向了“与病毒共存”(Living with COVID-19)的策略。其核心是:通过疫苗接种和加强针最大限度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保护高危人群,同时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防疫措施(如口罩令、社交距离)会根据疫情曲线动态调整,但以牺牲整个城市功能为代价的长期封锁被普遍视为不可接受。决策过程通常会公开听取公共卫生专家、经济学家等多方意见,并努力在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 国际社会的观感: 中国的做法与国际主流做法的巨大差异,使其显得不可持续且不科学

    1. 经济上的自毁:长期、反复的封城对经济、供应链和民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被认为是一种“自残”行为。
    2. 人道主义危机:次生灾害频发,因封锁无法及时就医的悲剧、民众心理创伤等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切。
    3. 科学上的悖论:在奥密克戎变种已呈现高传染、低重症率的特点后,依然坚持用对付原始毒株的方法进行严防死守,被视为违背基本的流行病学规律。
    4. 突然的转向:毫无预兆的“应阳尽阳”式放开,更让外界对其决策的科学性和连贯性产生巨大质疑,认为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 群体性的“爱国”消费抵制:一门情绪化的生意

  • 现象描述: 每当有外国品牌或企业(如H&M, Nike, D&G, NBA)因涉及新疆、香港、台湾等中国认为的核心利益问题发表言论或声明后,中国互联网上会迅速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其流程高度模式化:官媒点名 -> 明星解约 -> 电商下架 -> 网红博主口诛笔伐 -> 网民群起围攻。

  • 内部逻辑与叙事: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自发爱国行为。叙事的核心是“你不能一边赚中国人的钱,一边砸中国人的锅”。这种行为被视为对外部“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有力回击,体现了民众的团结和力量。

  • 国际主流做法对比: 在国际社会,消费者抵制通常是民间自发的、基于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NGO)推动的行为。例如,因劳工权益问题抵制血汗工厂、因环保问题抵制破坏环境的企业等。这些运动很少由政府或官方媒体直接发起,其信息传播依赖于独立的媒体和社交网络。此外,消费者权利组织也会倡导“购买道德产品”(Ethical Consumption),鼓励人们用消费投票,但其核心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而非强迫性的、运动式的政治表态。因政治言论而对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进行全面抵制的行为相对罕见,且通常局限于特定活动家群体。

  • 国际社会的观感

    1. 国家主义驱动而非消费者自发:在外界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由官方在背后策划和引导、自媒体推波助澜的、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而非真正的民间消费者运动。
    2. 破坏营商环境:这种不可预测的、政治化的抵制行为,极大地增加了在华经营的风险,令外国企业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
    3. 表演性与非理性:烧掉自己花钱买的耐克鞋、砸自己买的苹果手机等行为,被视为非理性的表演。更讽刺的是,这些抵制热潮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风头过后,相关品牌销量时常反弹,凸显其情绪化和短暂性。

3. “战狼外交”与“防火墙”:一个自我矛盾的宣传困境

这是一个在国际观察者眼中最为奇特且矛盾的现象。

  • 现象描述: 一方面,中国的外交官和官方媒体(被称为“战狼”)活跃在推特(X)、Facebook等全球社交媒体上。他们使用一种极具攻击性和对抗性的语言风格,激烈地反击外界对中国的批评,并大力宣传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这些被他们用来做宣传的平台(推特、Facebook等),在中国国内却被一个名为“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 GFW)的系统完全屏蔽。普通中国公民如果想访问这些网站,就必须使用俗称“翻墙”的特殊工具,而这种行为在中国法律中是不被允许的,甚至可能面临处罚。

  • 内部逻辑与叙事: 从官方角度看,这两种做法服务于不同目标,并不矛盾。

    • “战狼外交”是对外舆论斗争:目的是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夺话语权,反击“反华势力”,其主要受众其实是国内民众,意在展示强硬姿态,凝聚民族主义情绪。
    • “防火墙”是对内信息维稳:目的是构建一个“网络主权”的保护罩,过滤掉被认为“有害”的外部信息(如对政府的批评、不同的意识形态等),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执政安全。
  • 国际主流做法对比: 在绝大多数民主国家,政府与民众在信息准入上是平等的。政府官员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共外交,其本国公民也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自由地浏览、评论、批评或赞同。政府的公共外交是在一个开放的、多元声音并存的舆论场中进行的,其言论会受到来自国内外媒体、反对党、普通民众的即时检验和挑战。用国家力量系统性地阻止本国公民访问全球互联网,同时派遣官员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单向宣传,在国际上没有先例,是独一无二的模式

  • 国际社会的观感:一个巨大的讽刺 在外界看来,这种“内外有别”的操作,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它暴露了深刻的自相矛盾:

    讽刺的核心在于:中国官员正在享受一种他们自己国家明令禁止的权利,去赞美那个剥夺了其国民这项权利的制度。

    让我们把这个场景具体化:

    1. 舞台:Twitter (X),一个允许用户(在遵守其社区规则的前提下)自由讨论、批评各国政府的全球性平台。
    2. 演员:中国外交官。
    3. 表演: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自由地行使着言论自由的权利,向世界宣称:“我们中国的制度是优越的!”
    4. 幕后真相:在他们所赞美的这个“优越制度”下,14亿普通民众被一道无形的墙(GFW)阻隔,被禁止登上这个舞台,被禁止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连观看这场“表演”的权利都没有。

    因此,这种行为在国际上非但没有“讲好中国故事”,反而传递了几个强烈的负面信号:

    • 深刻的不自信:如果一个制度真的优越,为何要害怕自己的人民接触不同的信息?
    • 公然的双重标准:官员可以“奉旨翻墙”进行宣传,而民众则被视为需要被“保护”的巨婴,这暴露了精英与民众之间巨大的权利不平等。
    • 沟通的无效性:这种充满攻击性且自相矛盾的宣传,往往会引发反感,加剧了外界对中国的负面看法,造成了“越宣传、越招黑”的尴尬局面。

这个现象生动地展示了当一个系统试图同时实现“对外开放宣传”与“对内封闭管控”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时,所必然会陷入的逻辑困境。


结论:表象之下的深层动因

将这些现象简单归结为“愚蠢”或“反智”,会错过理解其本质的机会。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往往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政治逻辑和维稳需求压倒一切

  1. 政治压倒科学:在“清零”运动中,防疫的政治任务压倒了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
  2. 政治压倒经济:在“爱国抵制”中,维护政治正确的姿态压倒了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和理性。
  3. 政治压倒常识:在“战狼外交”悖论中,对内维稳的政治需求压倒了对外有效沟通的基本常识。

这些行为与其说是民众的自发选择,不如说是在一个高度一体化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中,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进行的社会动员的结果。普通民众在其中,既是参与者,也常常是身不由己的承受者。对于外部世界而言,理解这种独特的“中国逻辑”,是未来几十年与一个日益强大且行为模式迥异的中国打交道时,所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