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殊途同归的悲鸣:从《炎黄春秋》到《苹果日报》,一场精心策划的言论自由葬礼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8日。

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死亡并非自然的凋零,而是蓄意的谋杀。在中国当代言论史上,《炎黄春秋》与《苹果日报》这两份媒体的终结,便是两场精心策划的葬礼。它们一份身处体制之内,一份立足体制之外;一份声调温和,一份言辞激烈;一份在北京,一份在香港。它们看似殊途,却走向了同一个归宿——被中国共产党的极权铁腕无情扼杀。

它们的消亡,如两座先后熄灭的灯塔,清晰地标示出那片土地上言论自由沉入黑暗的轨迹,也淋漓尽致地暴露了极权统治者在面对真相与异见时,那份深入骨髓的恐惧与卑劣无耻的手段。


《炎黄春秋》之死:对体制内良心的“慢性窒息”

《炎黄春秋》是一份极为特殊的刊物。它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是一群中共党内的退休高官和开明知识分子。他们是体制的亲历者,怀揣着对这个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不再重演”的殷切期盼。

  • 它的使命:并非要推翻体制,而是希望“拯救”体制。它以“实事求是,以史为鉴”为宗旨,小心翼翼地触碰那些被官方刻意掩盖或扭曲的历史伤痕——反右运动的冤屈、大跃进的荒谬、文革的浩劫。他们试图通过对历史的真诚反思,为当下的改革提供镜鉴,防止悲剧重演。可以说,《炎黄春秋》是体制内最后、也是最温和的良心与诤言

  • 它的死法——卑劣的“釜底抽薪”:对于这样一份“忠心耿耿”的改良派刊物,中共极权并未采取激烈粗暴的手段。它的死亡方式,更显其阴险与无耻。2016年,当局通过一纸公文,强行更换了杂志社的主管单位,并空降了新的领导层,完全架空了创始人杜导正等原班编辑团队。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绞杀,它不与你辩论,也不给你定罪,而是直接夺走你的躯壳,让你的灵魂无处安放。

面对被“掏心”的屈辱,风骨犹存的老人们以发布“停刊声明”的方式,宣告了《炎黄春秋》精神上的死亡。这是一种慢性、窒息式的谋杀,它精准地展示了极权的逻辑:即便你是善意的、温和的、来自内部的批评,只要你的声音不与“主旋律”完全一致,挑战了官方对历史的垄断性解释权,你就必须被消灭。


《苹果日报》之死:对体制外堡垒的“暴力碾压”

如果说《炎黄春秋》的死是一场密室中的阴谋,那么《苹果日报》的终结,则是一场广场上的公开处决。

  • 它的旗帜:诞生于曾拥有高度自由的香港,《苹果日报》是体制外最坚决、最响亮的反对号角。它以“每日一苹果,冇人呃到我”为口号,用犀利的调查报道、鲜明的亲民主立场,监督权力、揭露丑闻,成为了香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历次社会运动中,它都是港人精神与勇气的图腾。

  • 它的死法——无耻的“罗织罪名”:对于这个公开的“敌人”,中共极权动用了最赤裸裸的国家暴力。2020年《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就是为其量身打造的屠刀。随后上演的,是一幕幕令世界震惊的野蛮剧目:

    1. 逮捕创始人:将70多岁的黎智英扣上“勾结外国势力”的罪名,长期监禁。
    2. 洗劫报社:数百名警察两次闯入苹果日报大楼,肆意搜查,带走记者和高管。
    3. 冻结资产:以一纸命令冻结报社的银行账户,直接切断其运营的资金链,让这份拥有数百万读者的报纸,连员工的薪水和印刷费都无法支付。

这是一种急速、暴力的碾压,它毫不掩饰其目的,公然撕毁了“一国两制”的承诺。这种做法的卑劣之处在于,它将政治打压包装成“法律行动”,用一部定义模糊、可以任意解释的《国安法》作为武器,将新闻工作者的采访、评论、甚至与海外同行的正常交流,都定性为“危害国家安全”。这是以法律之名,行政治迫害之实,是现代极权主义最无耻的表演。


结语:一个政权,两种恐惧,同一场葬礼

《炎黄春秋》与《苹果日报》,一个代表了体制内最后的改良希望,一个代表了体制外最顽强的自由堡垒。它们的先后倒下,清晰地揭示了中共极权的双重恐惧:

  • 恐惧历史:它害怕人民记起它曾经犯下的错误,因为承认错误就等于动摇其“永远光荣、正确”的执政神话。《炎黄春秋》之死,就是要垄断对过去的解释权。
  • 恐惧现实:它害怕人民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监督权力的声音,因为独立的舆论意味着对权力滥用的制约。《苹果日报》之死,就是要垄断对现在的控制权。

从慢性窒息到暴力碾压,从北京到香港,中共极权用这两场葬礼向世界宣告:在它的统治之下,不存在安全的言论空间。无论是温和的建议还是激烈的反对,无论是对历史的回望还是对现实的呐喊,只要不合其意,终将被残忍地扼杀。

然而,强权可以摧毁报社,却无法摧毁记忆;可以关闭喉舌,却无法禁锢人心。这两份报刊的悲壮落幕,已然成为镌刻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证,也必将成为唤醒更多人认清极权真面目的警钟。因为,一个连最温和的批评都容不下的政权,其根基必然是脆弱的;一个需要靠谎言和暴力来维持的统治,其未来必然是可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