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历史的审判:为何明知会被“拨乱反正”,当权者依然要篡改历史?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6月19日。

自古以来,统治者与历史之间,便存在着一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一方面,历史是悬在当权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后世的“春秋笔法”将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最终审判;另一方面,历史也是权力的工具,可以被塑造、被涂抹,用以巩固当下的统治。

然而,通过对比古代帝制与当代极权,我们会发现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根本性差异。这引出了一个核心的悖论:当一个政权明知其谎言在未来极有可能被彻底推翻和“拨乱反正”,为何还要执意投入巨大的资源,去进行这项看似“徒劳”的事业?他们难道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历史评价吗?

一、 帝制下的极限:权力能毁灭史官,却未能杀死历史

中国拥有悠久的史官制度,理论上,史官“秉笔直书”,对皇权构成“软制衡”。即便在皇权最暴虐的时刻,这种张力依然存在,并留下了两个标志性的案例。

  • 案例一:唐太宗的“窥探”与褚遂良的“坚守” 英主如唐太宗李世民,也因“玄武门之变”的污点而心存芥蒂,多次要求观看记录自己言行的《起居注》。史官褚遂良冒着触怒天子的风险,坚决顶了回去,强调“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虽然唐太宗最终还是看到了史书,但这个“皇帝想改史,史官不让步”的故事本身,被记录了下来,并得以流传千古。

  • 案例二:汉武帝的“暴虐”与司马迁的“不朽” 这个案例则将权力的残暴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朝太史令司马迁因替降将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这是对士大夫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极致摧残。然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汉武帝的权力,毁灭了司马迁的尊严和肉体,却没有(或未曾想过要)彻底毁灭他的著作。

    司马迁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史家之绝唱”《史记》。这部充满了对当权者辛辣讽刺和深刻批判的巨著,得以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国历史的基石。

这两个故事揭示了古代帝制的极限:皇帝可以杀死一个史官,却未能杀死“历史”本身。 权力与史笔之间,存在着一个心照不宣的战场,史官用生命和尊严去记录,而皇帝则用权力去威慑。但历史记录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证”,其流传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二、 当代极权的逻辑:从篡改历史到抹除“历史的存在”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如果司马迁生活在今天,他的命运会如何?

他不会在受刑后,还有机会在狱中或家中完成一部私人史学巨著。更可能发生的是:他会因“寻衅滋事”或“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被秘密逮捕,他的所有手稿、资料会被抄没销毁,他的名字会成为网络上的敏感词,而“李陵事件”本身,则会从所有公开的讨论中消失。他将不仅失去生命,更会失去“存在”本身。

这就是当代中共对历史处理方式的根本不同:它是一种主动的、系统的、全方位的“重塑工程”,其目标不是与历史博弈,而是彻底取消博弈的资格

  • 篡改核心史实: 抗日战争、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历史被不断地“优化”和“修订”,以符合当下的政治需求。
  • 物理与记忆清除: 对于“六四天安门事件”这类无法“洗白”的历史,则采取终极手段——从互联网、教科书、公共记忆中彻底抹除,仿佛它从未发生过。

这种做法,在互联网时代看似愚不可及。但它背后,是一种与古代帝王截然不同的、更为冷酷的权力逻辑。

三、 权力者的计算:为何不在乎“身后的洪水滔天”?

中共为何要坚持这项看似注定失败的工程?答案在于,他们优先考虑的,并非千百年后的历史评价,而是此时此地的政权安全

1. 合法性的基石不同:从“天命”到“历史必然性”

古代帝王的合法性来自“天命”。而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并非来自人民的选票,也非来自神授,而是建立在一套精心构建的**“历史叙事”**之上:是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领导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这意味着,历史的正确性,就是其执政合法性的唯一基石。 一旦这套叙事被证伪,那么“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就会崩塌,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将随之动摇。因此,控制历史,对他们而言不是“要不要脸”的面子问题,而是“能不能活”的生存问题。

2. 生存时间的视野不同:从“千秋万代”到“我这一代”

古代帝王思考的是“家天下”,是如何将江山社稷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他们需要考虑长远的历史声誉。

而作为一个现代列宁式政党,其核心焦虑在于“政权的存续”。他们没有血缘上的继承者,所谓的“下一个朝代”,在他们眼中不是子孙,而是颠覆自己的敌人。因此,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政权在自己手中不倒台

这种“存续焦虑”,使得他们的行为逻辑极度短视化:只要能确保今天的稳定,哪怕明天洪水滔天。 与其为一个可能会清算自己的“未来”留下好名声,远不如不惜一切代价,控制好“现在”的思想,以维持当下的统治。

3. 对“真实”的定义不同:从敬畏历史到塑造现实

在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党的核心口号是:“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这精准地描述了当代极权主义的逻辑。对他们而言,“真实”不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可以被权力塑造的。 他们的目的,并非要说服那些了解真相的少数“明白人”,而是要确保绝大多数国内民众,永远生活在他们精心构建的“信息茧房”之中。只要能成功地塑造一代人、两代人的集体记忆,他们的统治就得以稳固。

结语:一场与时间的豪赌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共为何要进行这场看似注定失败的豪赌?

因为在他们的计算中,只要能赢得“现在”,他们就赢得了一切。 他们不在乎身后是否会被“拨乱反正”,因为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不让那个能够“拨乱反正”的未来出现。

古代帝王害怕史笔,因为他们相信历史的终极审判力,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可以彻底抹除历史的世界。而当代的一些统治者篡改历史,则是因为他们只相信权力的即时有效性,并试图利用技术和暴力,去创造一个“真实”可以被任意定义的新世界。

然而,信息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对真相的渴望亦是天性。依靠谎言和过滤建立的权力,无论看起来多么坚不可摧,其根基终究是流沙。历史或许会被短暂地囚禁,但它永远不会被彻底杀死。这或许是所有时代的统治者,都无法逃脱的最终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