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当9.64亿“低收入人口”被宣布“全面小康”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6月19日。
在现代政治的宏大剧场中,很少有哪个场景比这更具奥威尔式(Orwellian)的荒诞感:一方面,是权威经济学家引用的、揭示了“中国约有9.64亿人口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冰冷数据;另一方面,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这不是简单的统计口径差异,也不是无心的政策失误。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厚颜无耻的政治魔术,是一次对十四亿人真实生存状况的公然漠视与践踏。要理解习近平为何要“睁眼说瞎话”,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冷酷的政治算计,以及那件名为“小康”的新衣,究竟是如何被“设计”和“裁剪”出来的。
一、 宣告的时刻: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加冕”
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典上,习近平正式宣告了这一“历史性成就”。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政治意涵。它并非一个经济数据发布会,而是一场为领袖个人和政党本身举行的“政治加冕礼”。
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反映经济现实,而是服务于三个核心的政治目标:
完成“历史使命”,为个人权威镶金: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愿景。习近平通过宣告“自己”完成了这项跨越数十年的历史任务,试图将自己置于与毛泽东(建国)、邓小平(致富)并驾齐驱的历史地位,为其打破任期限制、长期执政提供无可辩驳的“历史功绩”。
强化政权合法性叙事: 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并非来自人民的选票,而是建立在一套“历史必然性”的叙事之上。这套叙事的核心,就是党能带领人民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宣告“全面小康”,就是在其叙事链条上增加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环节,用以证明其统治的优越性和永久的必要性。
定义“成功”的标准,垄断对“真实”的解释权: 这正是这件“新衣”得以“织成”的关键。
二、“小康”的剪裁术:一件为政治量身定做的外衣
“小康”是一个极具弹性的、模糊的中国特色政治词汇。中共对其的官方定义,是一个由自己设计、自己解释、并最终由自己裁决的、复杂的政治指标体系。其“剪裁”手法,充满了为政治服务的“玄机”:
玄机一:宏大叙事,与个体感受无关 官方的“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它衡量的是国家的总体成就(如人均GDP、城镇化率、5G基站数量),而非公民的个体幸福感。只要“人均”数据达标,即便这个“人均”是由极少数富豪和大量低收入者平均出来的,在统计上也被视为“成功”。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定义:你是否感觉自己“小康”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在宏观数据层面,可以宣布自己“达标”了。
玄机二:拥抱“平均数”,回避“中位数” 这是整个定义体系中最具欺骗性的部分。官方指标大量使用“人均”或“平均”数据,而这在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中,会严重扭曲现实。一个亿万富翁和九个穷人的“平均”资产可以非常高,但这毫无意义。
在社会统计学中,中位数(即排在最中间的那个人的数据)远比平均数更能反映普通人的状况。李克强总理曾指出的“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以及北师大报告的“9.64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以下”,这些数据更接近于中位数所揭示的现实。然而,在“小康”的官方评价体系中,这些更能反映真实分配状况的指标,被策略性地、完全地忽略了。
玄机三:标准模糊,结果可控 “小康”终究是一个政治口号,而非一个科学、刚性的经济学标准。这意味着,其最终解释权和宣布权,都牢牢掌握在中共自己手中。这就确保了它可以在一个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时间点(如建党100周年),“恰好”完成这项历史任务,无论民众的真实生活如何。
三、 谎言的本质:对人民苦难的无情漠视
正是凭借这样一套“量身定做”的尺子,才出现了“9.64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现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告,在同一个时空下并行不悖的魔幻景象。
习近平的宣告,之所以构成一种“睁眼说瞎话”的极致,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对人民真实处境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傲慢与隔绝。
- 这是统计数字对鲜活个体的胜利: 个体的痛苦,在“国家整体脱贫”的政治口号面前,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杂音”。
- 这是政治安全对民生福祉的胜利: 任何指出“小康社会”虚假繁荣的声音,都会被立刻定义为“否定党的领导”、“唱衰中国经济”的敌对行为。李迅雷的文章被迅速删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这是权力对真实的胜利: 这种宣告的潜台词是:“真实”是由权力定义的。 只要宣传机器足够强大,审查系统足够严密,那么“全面小康”就可以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既成事实”。你个人的感受不重要,邻居的贫困不重要,数据报告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领袖的宣告和官方的定义。
四、 为何不在乎历史评价?—— 短视的“存续焦虑”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如此公然的谎言,难道不怕被未来的历史“拨乱反正”,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吗?
答案在于,习近平及其统治集团的行为逻辑极度短视化:与其为一个可能会审判自己的“未来”留下好名声,远不如不惜一切代价,控制好“现在”的思想,以维持当下的统治。 他们的核心焦虑,是确保政权在“我这一代”手中不倒台。只要能确保今天的稳定,哪怕明天洪水滔天。
结语:无法被“全面小康”的真相
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时代一场规模宏大的“皇帝的新装”表演。它不是一次对经济成就的总结,而是一次对思想和真实的强行统一。它试图用政治口号的喧嚣,来淹没人民真实的叹息。
然而,9.64亿这个数字,如同那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孩子,盘旋在这场盛世的庆典上空。它无情地戳破了那件用宏大叙事、平均数陷阱和政治需要“织成”的华丽袍服,让其下的贫困、不公与挣扎暴露无遗。
历史终将记录,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曾有一位领导者,在他的人民仍深陷生存的泥沼时,宣告了一场虚假的胜利。这种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功绩”,不仅不会成为他的桂冠,反而会成为刻在他历史墓碑上,最深刻、最无法抹去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