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家背书的骗局:解剖P2P金融危机与中产的幻灭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6月30日。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国时,一种名为P2P(Peer-to-Peer)的网络借贷模式,在官方的振臂高呼和媒体的竞相吹捧下,如神话般崛起。它被描绘成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让普通人分享金融红利的“普惠金融”革命。然而,这场由国家背书的全民狂欢,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国、涉及数万亿资金、导致数千万人血本无归的金融灾难。而当受害者们试图寻求公道时,他们得到的,却是从“创新者”到“非法分子”的身份转变,以及一套旨在消灭问题、而非解决问题的“中国式方案”。
第一篇章:国家级的“风口”——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民动员
P2P金融危机的引信,在2013年前后被点燃,其背后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力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国家战略。在官方的宏大叙事中,P2P被描绘成一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同时让普通人分享金融红利的“金钥匙”。这不是一次自发的市场行为,而是一场有着清晰官方意图的、自上而下的全民动员,其推手清晰可见:
最高层的政策鼓励:以李克强为首的国务院,将“互联网金融”视为刺激经济、激活民间资本的重点创新领域。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为P2P的发展提供了最高级别的政治合法性。
监管机构的“绿灯”:在运动初期,为了鼓励“野蛮生长”,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核心金融监管机构,对P2P行业几乎采取了“零门槛、零监管”的放任态度。这种刻意的监管真空,被市场解读为国家支持的明确信号。
官方媒体的全力背书:这是整个事件中,政府失信最关键的一环。中央电视台(CCTV)等国家级媒体,不仅仅是为众多头部P2P平台(如e租宝、鑫琦资产等)播出广告,更是授予其“年度合作伙伴”等称号,直接用国家信誉为其站台。
地方政府的政绩竞赛:各地方政府将P2P平台的引进和注册数量,作为“招商引资”和“金融创新”的政绩。政府官员频繁为平台上线剪彩、出席活动,为这场狂热注入了最后一剂强心针。
对于中国的普通中产阶级而言,官方的四重背书,几乎等同于国家的信用担保。他们普遍相信:“国家支持的,肯定不会错。” 于是,数以千万计的民众,将自己一生的积蓄、养老金、甚至借贷来的钱,投入到这些承诺着10%以上高额回报的P2P平台中。
第二篇章:从“创新”到“爆雷”——监管真空下的庞氏骗局
在这场全民狂热的背后,是监管的完全缺位和人性的极度贪婪。
- 庞氏骗局的本质:绝大多数P2P平台,其本质都是一个庞氏骗局,用新投资者的钱,去支付给早期投资者的“利息”。
- “爆雷潮”:自2017年起,随着经济下行和监管风向的转变,新资金流入开始放缓,这个巨大的泡沫终于被刺破。P2P平台开始出现大规模、连锁式的倒闭、跑路。
第三篇章:从“投资者”到“非法分子”——官方的变脸与背叛
当数千万血本无归的投资者(被称为“金融难民”)试图向当初为平台背书的政府寻求帮助时,他们遭遇了最彻底的背叛。
- 叙事的180度大转弯:
- “创新”变成了“非法集资”:官方不再提倡导“普惠金融”,而是将所有爆雷的P2P平台,一律定性为“非法集资”。
- “投资者”变成了“非法参与者”:受害者们不再是响应国家号召的“投资者”,而是“贪图高息”、“参与非法活动”的“非理性民众”。这种话术,巧妙地将政府的监管失职和背书责任,完全推卸给了受害者自身。
第四篇章:危机的“终结”——旨在消灭问题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这场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一个为受害者挽回损失的“解决方案”,而是迎来了一个旨在消灭行业、压制维权、转移矛盾的“中国式结局”。
- 监管的“一刀切”:官方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模式,出台极其严苛的规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整个P2P行业的“全面清零”。到2020年底,官方宣布,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全部归零。
- 法律的“选择性”清算:对“爆雷”平台的负责人展开大规模抓捕,将系统性的监管失败,简化为个别商人的刑事犯罪,以此制造替罪羊,并切断向政府追责的链条。
- 对受害者的镇压:当“金融难民”们试图组织上访维权时,他们面对的是维稳机器的全面启动——精准的拦截监控、线上的全面噤声和线下的暴力镇压。
- 虚无缥缈的“追赃挽损”:官方口头上承诺会“最大程度追赃挽损”,但对绝大多数受害者而言,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经过漫长的司法程序后,普通投资者最终能拿回的本金比例极低。
第五篇章:后果——“韭菜”的觉醒与经济信用的死亡
P2P金融危机,对中国社会的心理冲击是深远的,其核心是经济信用的彻底破产。
- “割韭菜”隐喻的普及:这起事件,让“割韭菜”这个词,从股市术语,变成了全社会描述自身处境的通用语。
- 中产阶级对国家信用的幻灭:这起事件,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教育了相信“国家不会错”的中产阶级。他们第一次明白,即使是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政府官员的站台,也可能是一张随时可以作废的空头支票。
结论:
P2P金融危机,是一场由国家最高层政策推动、官方媒体背书、最终却由数千万普通家庭买单的、彻头彻尾的公信力灾难。其“结局”更是揭示了官方解决危机的模式:并非为民讨损,而是通过消灭行业、抓捕替罪羊和镇压受害者,来维护自身的绝对权威和社会表面的“稳定”。它向民众证明了,在“发展”和“创新”的宏大叙事之下,潜藏着对个体财产和权利的惊人漠视。这种被出卖的感受,是所有公信力丧失中最痛苦的一种,其造成的信任裂痕,至今仍在中国社会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