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尺蠖效应:读懂权力如何“左右逢源”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6月19日。

自然界中,尺蠖的移动方式颇为奇特:它躬起身体,交替伸缩着身体的前后两部分,看似笨拙地“左右”摇摆,却始终坚定地沿着一条直线前行。这个简单的生物学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剖复杂政治操作的绝佳模型——“尺蠖效应”

它试图揭示一个冷峻的事实:一个权力实体,尤其是当其不受有效监督时,能够娴熟地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之间切换,无论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沿着自身利益的直线,稳步前行,并最终获得“没有义务的权力”。

一、 尺蠖效应的核心:权力的双面刃

让我们将尺蠖的移动拆解开来:

  • 爬行的直线: 象征着权力实体(通常是政府)最核心、最恒定的利益——巩固并最大化自身的权力
  • 向左蠕动: 代表政府采取“左倾”政策。它通常以“集体”、“公平”、“国家安全”为名,积极干预社会,其效果是扩张政府的权力。例如,加强经济管制、增加税收、推动民族主义情绪等。
  • 向右蠕动: 代表政府采取“右倾”政策。它通常以“自由”、“效率”、“个人责任”为名,从公共领域抽身,其效果是推卸政府的责任。例如,放松经济管制、削减公共福利、强调市场竞争等。

“尺蠖效应”的精髓在于,权力可以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间无缝切换,上演一出精妙的双簧:

当它渴望权力时,它会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大政府”角色。它会声称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必须打击垄断、均分财富;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必须加强管制、一致对外。在这一刻,它以集体利益的化身自居,将权力之手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而当需要承担责任时(例如,在公共安全事故、经济下行或社会保障出现缺口时),它又会摇身一变,成为“小政府”的鼓吹者。它会强调个人自由选择的可贵,声称市场有其自身的法则,公民应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在这一刻,它巧妙地将本应由公权力承担的责任,转化为公民个体的“不幸”或“代价”。

通过这一收一放、一张一弛的娴熟操作,权力最终实现了它的理想状态:享受了左倾带来的权力扩张,又利用右倾推卸了伴随权力而来的义务。

二、 中国语境下的“尺蠖”:独特的“左”与“右”

要理解“尺蠖效应”如何在中国被运用,首先必须厘清一个关键概念:中共话语体系下的“左”与“右”,与西方政治光谱的含义截然不同。

  • 西方的左右: 通常围绕“政府干预程度”划分。左翼主张大政府、高福利、社会公平;右翼主张小政府、自由市场、个人责任。其辩论在多党民主的框架内进行。

  • 中国的左右: 其划分的核心,并非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在“如何坚持一党专政”这一根本前提下的治理方式之争 。

    • 中共语境的“左”: 指的是意识形态上的保守与僵化。它强调回归原教旨的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全面控制,警惕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带来的“腐蚀”,对外持强硬对抗姿态。其极端表现就是“文化大革命”。
    • 中共语境的“右”: 指的是政策上的灵活与实用。它主张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放松经济管制,引入市场机制,与全球经济接轨,对外采取更务实的合作态度。其代表就是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看清,中国的“尺蠖”是如何在它独特的轨道上蠕动的。

三、 尺蠖在行动:中国政府如何“左右开弓”

在中国,政府的利益直线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和长期执政”。所有的政策摇摆,都服务于此。

  • 当它需要加强控制、巩固合法性时,便向“左”伸展:

    • 经济上: 近年来对互联网平台、教培行业的严厉整顿,以及“共同富裕”的提出,便是典型的向“左”操作。其旗号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社会公平”,但其客观效果是削弱了不受控制的私人资本力量,将经济命脉更紧地收归国有或置于国家监管之下。
    • 思想上: 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鼓励“战狼外交”,对内压制异见。其旗号是“维护国家安全”、“增强民族自信”,客观效果是凝聚内部共识,将民众的注意力从内部问题转向外部威胁,从而巩固向心力。
  • 当它需要推卸责任、降低成本时,便向“右”伸展:

    • 社会福利上: 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推行市场化改革,是过去几十年典型的向“右”操作。政府从“包办一切”的承诺中抽身,鼓励个人和市场承担更多责任。当出现“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等问题时,这些便被定义为市场转型期的阵痛或个人奋斗不足的结果,而非政府的保障失职。
    • “文革”浩劫的清算: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极为深刻的向“右”切割。官方将其定性为少数野心家的错误,从而避免了对造成这场灾难的制度本身进行深刻反思,巧妙地将整个执政党的责任推给了几个“替罪羊”。

这场左右摇摆的“尺蠖之舞”,让权力既能以“国家利维坦”的面目实现全面控制,又能以“有限政府”的姿态规避治理失败的责任。

四、 普遍的人性诱惑:民主社会中的“尺蠖效应”

“尺蠖效应”并非专制国家的专利,它源于一个更普遍的人性弱点:人们总是倾向于只享受权力(利),而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责)。

在民主国家,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民众的行为中。选民们希望获得北欧式的高福利(左倾诉求),但又希望缴纳美国式的低税收(右倾诉求)。这种矛盾的民意,迫使政客们做出扭曲的承诺:

  • 右翼政党上台,承诺减税,但绝不敢轻易削减已经深入人心的福利项目。
  • 左翼政党上台,承诺增加新的福利,但往往对随之而来的巨大财政负担和税收压力避重就轻。

不同的是,在拥有选举、自由媒体和反对党监督的社会里,这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趋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衡和公开辩论。而在缺乏这些机制的国家,政府这只“尺蠖”的爬行,则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畅行无阻。

结语

“尺蠖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它剖开了政治宣传的华丽外衣,露出了权力运作的真实筋骨。它提醒我们,无论一个政权将自己装扮成何种模样——是为民请命的救世主,还是尊重自由的守护者——我们都应警惕地审视:在它伸缩摇摆的每一步中,谁的权力在扩张,谁的责任被推卸,以及它最终,到底爬向了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