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在“党大于法”的国家,讨论法律还有意义吗?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18日。

这是一个让无数人感到困惑甚至绝望的问题。当我们看到最高权力可以轻易无视、甚至修改宪法,当“寻衅滋事”成为压制言论的万能口袋罪,当维权律师自身难保……我们不禁会问:在一个“党大于法”的人治或党治社会里,反复讨论宪法和法律,是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对牛弹琴?

答案或许出人意料:正因为现实如此,讨论才变得更有意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分清两个看似相似但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

  • 法治 (Rule of Law):这是我们理想中的状态。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凌驾于一切权力和个人之上。政府和执政党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这是一种“法律的统治”。
  • 法制 (Rule by Law):这是许多威权国家的现实。法律被当权者视为一种高效的“统治工具”。它被用来管理社会、维护秩序、实现统治者的目标,但统治者本身却可以游离于法律之外,不受其根本性约束。

在中国,我们面对的正是“法制”而非“法治”的现实。那么,在这样一个“工具化”的法律体系里,我们作为普通人去讨论它,意义何在?

意义一:它是弱者的“盾牌”,而非挑战强权的“长矛”

在绝大多数不触及政治红线的日常生活中,法律依然是普通人能够依赖的最重要武器。当你的财产被侵犯、合同被撕毁、劳动权益被损害时,诉诸法律大概率是有效的。

为什么?因为维护这些领域的秩序,符合统治者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在这些时候,法律是一面盾牌。它或许无法抵挡来自权力核心的碾压,但至少能帮助你抵御来自基层权力、无良企业或流氓个人的不法侵害

学会讨论和运用法律,就是学会了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体系里,最大限度地利用当权者自己制定的规则,来保护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权益。

意义二:它是一面“照妖镜”,揭示权力的虚伪

中共的合法性叙事之一,便是宣称自己“依法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白纸黑字地写着公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等一系列基本权利。

每一次对法律和宪法的认真讨论,都是在将这面“镜子”举到当权者的面前。

  • 当有人因言获罪时,讨论法律能让更多人看清,这是对宪法权利的公然违背。
  • 当一个案件出现不公判决时,讨论法律能清晰地指出,它的判决依据何等荒谬,程序何等不公。

这种基于事实和法理的批判,远比单纯的情绪化谩骂更有力量。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系统性地瓦解着统治者“依法治国”的虚假叙事,让“党大于法”的真相不断暴露在阳光之下。

意义三:它是为未来“播种”,保留文明的火种

这是最重要,也最着眼于长远的意义。在一个普遍信奉权力崇拜、信奉“有关系好办事”的社会里,持续地讨论宪法、法律、权利和程序正义,本身就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 它培育公民意识:它让人们知道,除了“服从”与“被管理”,还存在一种基于规则和权利的现代生活方式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应有的权利,政府的权力边界在哪里
  • 它储备知识和人才:社会不会永远一成不变。当未来中国面临转型时,是走向一个更文明的法治国家,还是陷入混乱、被新的强人主宰?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那时,社会中是否拥有一批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专业人才,以及拥有基本权利意识的广大公民

今天的每一次讨论,每一次普法,每一次对不公案件的呐喊,都是在为那个不确定的未来进行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如果所有人都因无力而放弃讨论,那么法治的观念就会彻底死亡,未来也就失去了任何值得期待的可能

结论:一种清醒的抗争

所以,在一个“党大于法”的国家讨论法律,我们并非天真地相信法律能够立刻战胜权力。我们的目的,是清醒地利用它:

  • 在当下,用它作为自我保护的盾牌。
  • 在舆论上,用它作为揭露谎言的镜子。
  • 在博弈中,用它作为撬动局部改良的杠杆。
  • 在未来,用它作为构建文明社会的基石。

这种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坚韧的、理性的抗争。它是在宣告:即便现实的铁屋密不透风,我们也要奋力地凿出裂缝;即便权力可以扭曲法律,但我们拒绝承认这种扭曲是天经地义的。

只要讨论不息,对法治的追求就不会死亡。而这,就是它全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