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像国家爱你一样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6月2日。

“只要像国家爱你一样去爱国家”,这句在网络上流传的黑色幽默,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爱国主义”这件华丽长袍的内里,暴露出其下冷酷而荒诞的真相。长期以来,我们被教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训被塑造成每个公民不容置疑的天职。然而,当我们反观现实,试图寻找那份与“匹夫之责”相匹配的“国家之爱”时,却往往只看到一个漠然、严苛甚至充满敌意的背影。

当“爱国”成为一纸单方面强制履行的契约,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如果“国家”对“匹夫”的爱,体现在无所不在的监控、系统性的权利剥夺和对其生存困境的熟视无睹上,那么,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去“回报”这份沉甸甸的“爱”?

首先,这份“爱”体现在对个体自由与尊严的系统性剥夺上。 一个真正爱其子民的国家,会视他们的权利为瑰宝,将他们的自由奉为圭臬。然而,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中,“国家之爱”却表现为一套日益精密、无孔不入的规训与控制体系。从高耸入云的网络防火墙,到遍布街角的“天网”摄像头;从社交媒体上敏感词的层层屏蔽,到对任何异见声音的迅速“维稳”;从人权律师的集体失声,到为民生呐喊的公民记者的销声匿迹——这种“爱”,是一种家长式的、以“为你好”为名的全面监控,是一种以“稳定”为最高目标的对个体精神的阉割。它爱的不是鲜活、自由、有独立思想的“人”,而是一个个被塑造成标准件、便于管理的“螺丝钉”。

其次,这份“爱”体现在经济困境中“匹夫有难,自己全责”的冷酷逻辑上。 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国家的强大”被归功于宏伟的顶层设计和英明的领导;而当经济陷入困境,潮水退去,这份“爱”便迅速蒸发。我们看到的是,青年失业率高企到不敢再公布具体数字,取而代之的是“灵活就业”的粉饰与“脱下长衫”的规训。我们看到的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无数家庭用几代人的积蓄,换来一套烂尾的钢筋水泥,却只能在无尽的维权路上被层层拦截。我们看到的是,在经历了三年不计成本的极端封控后,一句“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便将所有代价与创伤轻描淡写地转移给了每一个在挣扎中求生的“匹夫”。

国家需要你奉献青春时,你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国家需要你拉动内需时,你是亟待开发的“消费潜力”;而当你遭遇失业、断贷、病痛的“个人困难”时,你便只是一个需要自行消化、不得“给国家添麻烦”的统计数字。这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之爱”,何其凉薄。

再者,这份“爱”体现在对历史创伤与现实苦难的强制性遗忘上。 一个珍爱其人民的国家,会勇于直面历史的伤疤,从中汲取教训,以告慰逝者,警醒后人。然而,我们得到的“爱”,却是一种强制性的集体失声。从大饥荒的真相,到文革的浩劫;从碾过广场的履带,到疫情中那些逝于非命的“代价”——所有这些构成我们民族共同记忆的伤痛,都被权力之手无情地抹去、篡改和屏蔽。他们不希望你记忆,因为记忆意味着反思,反思则可能动摇“永远光荣、正确”的神话。这种“爱”,是建立在虚假与遗忘的沙丘之上,它要求你像一个失忆的孩童般,永远保持天真,永远热泪盈眶。

那么,回到我们最初的命题:“只要像国家爱你一样去爱国家”。如果“国家之爱”是以上种种,那么我们对它的“回报”,或许就应该是: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它对你的苦难视而不见时,你便有权利对它宏伟的叙事报以冷漠;当它对你的权利百般侵犯时,你便有权利在内心深处解构它虚伪的权威。
  • 停止自我感动式的无偿奉献。 认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下一句应该是“国家保障,匹夫有权”。权利与责任必须对等,任何单方面的索取,都是绑架。
  • 守护我们最后的阵地——记忆与常识。 在被篡改的历史和被粉饰的现实面前,坚持讲述、坚持记忆、坚持用常识去思考,就是对这种强制性“爱国”最深刻的反抗。

说到底,我们爱的是那片哺育我们的土地,是那片土地上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人民,是那种“民有、民治、民享”的、将每个个体的幸福与尊严置于首位的理想国度。而绝非那个将我们视为实现其自身目标的工具,并要求我们为此无限付出的、冰冷的利维坦。

利维坦解释

在这里,“利维坦”(Leviathan)指的是一个强大、冷酷、非人格化的国家机器或绝对权力

它被用来与前面所描述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国度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利维坦”式的国家有以下特征:

  1. 非人格化与冷酷:它不是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共同体,而是一个为了自身存在和目标而运转的庞大机器。文中“冰冷的”一词就强调了这一点。
  2. 工具化个人:它不把个体的幸福和尊严放在首位,而是将人民视为实现其自身宏大目标(如国家扩张、维持统治、达成某种意识形态等)的工具和资源。
  3. 要求无限付出:为了实现国家目标,它要求其人民做出无条件的、甚至是无限的牺牲,而个体的意愿和权利则被忽视或压制。

“利维坦”的典故来源

这个词语源于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1651年出版的同名著作《利维坦》。

  • 圣经中的怪物:“利维坦”本是《圣经·约伯记》中提到的一种巨大而强悍的海怪,象征着凡人无法抗拒的强大力量。
  •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霍布斯借用这个名字来形容他所构想的理想国家。他认为,在没有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下,人类社会将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生活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为了摆脱这种恐怖状态,人们同意签订社会契约,放弃一部分个人自由,将其转让给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主权者(Sovereign)。
  • 必要之恶:这个主权者(国家)就像“利维坦”一样,拥有至高无上、不容挑战的权力,其首要任务是维持秩序、保护人民的安全,避免社会重回混乱。虽然这个国家权力巨大甚至有些可怕,但在霍布斯看来,它是防止更大邪恶(无政府状态)的必要之恶。

总结一下,文章最后这段话的意思是:

我们所忠诚和热爱的,是一个以人民为本、保障个人幸福与尊严的共同体。我们所唾弃和反对的,则是一个将国家利益凌驾于个人之上,把我们当成耗材来使用的、冷酷无情的强大权力机器(即“利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