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历史、地理和身份认同中寻求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9日。

郑永年教授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英文原版 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是一部分析当代中国最核心、最复杂情感的力作。它不像许多西方著作那样,将中国的民族主义简单标签化为“非理性的”或“扩张性的”。相反,郑永年以一种“同情的理解”的姿态,深入中国独特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困境,剖析了这种强大社会力量的多面性、内在矛盾及其与国家政权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一、核心内容:解构单一叙事,呈现多重面孔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多种不同类型、不同诉求甚至相互冲突的民族主义思潮所构成的复合体。 理解当代中国,关键在于理解这些不同面孔的民族主义是如何并存、互动和被利用的。

  1. 民族主义的根源:屈辱、革命与国家构建

    • “屈辱的民族主义” (Humiliation Nationalism):郑永年认为,这是中国民族主义最深层、最持久的底色。它源于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国耻”,是一种深刻的创伤记忆。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情感是受害者情结,其主要诉求是“雪耻”和“复兴”,即洗刷过去的耻辱,让中国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位置。这种情绪极易被外部冲突所点燃。
    • “革命的民族主义” (Revolutionary Nationalism):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所构建的民族主义。它将“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相结合,其核心是反帝、反封建,并最终服务于中共的执政合法性。这种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党的领导和国家统一。
  2.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三张面孔 郑永年将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这是本书最核心的分析框架:

    • 国家民族主义 (State Nationalism)
      • 主导者:国家政府和官方媒体。
      • 核心诉求维护国家统一、政权稳定和执政党的合法性。
      • 表现形式: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官方历史叙事、对台湾和西藏等问题的强硬立场来构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可控的、服务于政治目标的民族主义。它强调秩序和稳定,警惕任何可能挑战中央权威的民间情绪。
    • 自由民族主义 (Liberal Nationalism)
      • 主导者:部分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和海外留学生。
      • 核心诉求追求一个“强大”且“文明”的中国。 他们希望中国不仅在经济和军事上强大,更能在政治制度、法治建设、公民权利等方面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他们支持民族主义,但前提是这种民族主义必须是理性的、开放的、符合普世价值的。
      • 表现形式:呼吁政治改革、批评国内的非理性爱国行为、主张以更成熟自信的心态与世界交往。这种民族主义常常与官方的“国家民族主义”产生张力。
    • 大众/民粹民族主义 (Popular/Populist Nationalism)
      • 主导者:广大的网民、城市青年等普通民众。
      • 核心诉求情感的直接宣泄,追求“扬眉吐气”的快感。 这是最情绪化、最非理性也最具爆发力的一种民族主义。
      • 表现形式:在网络上对外“出征”、抵制外国商品、对任何被视为“辱华”的言行进行猛烈攻击。这种民族主义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排外情绪和对强硬外交的渴望。
  3. 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关系

    • 利用与引导:郑永年指出,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在有意识地利用“国家民族主义”来巩固其执政合法性。当国内面临经济下行或社会矛盾时,通过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塑造外部敌人,可以有效地转移内部压力,凝聚民心。
    • 警惕与失控:然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政府也高度警惕“大众民族主义”的失控。因为这种自下而上的情绪一旦失控,其矛头很可能从外部转向内部,批评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甚至演变成挑战社会稳定的街头运动(如2012年反日游行中的打砸抢烧)。
    • “选择性”的民族主义:因此,中国政府对民族主义采取的是一种“选择性的实用主义”策略:在可控范围内鼓励和利用它,但当它有可能威胁到自身稳定时,则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压制和降温。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 作者郑永年: 郑永年是中国浙江人,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他长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担任所长,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问题专家。他的特殊身份——出身中国大陆、接受过中美两国顶尖学术训练、长期在海外以“第三方”视角观察中国——使他的分析既有深厚的“在地”理解,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避免许多西方学者“隔岸观火”或中国大陆学者“身在此山中”的局限。

  • 写作背景与目的: 本书的英文版初版于2004年,正值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高速发展、民族自信心迅速膨胀的时期。当时,国际上对“中国威胁论”的讨论甚嚣尘上,而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日益高涨。郑永年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西方读者解释:中国的民族主义到底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会把中国引向何方? 他试图打破西方对中国民族主义的妖魔化,也试图提醒中国警惕其非理性的一面。

三、本书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1. 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的核心钥匙: 民族主义是理解当代中国对外政策、内部凝聚力乃至社会心态的一把核心钥匙。郑永年的三分法框架,为我们理解为何中国时而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战狼姿态”(大众民族主义的体现),时而又在核心利益上保持战略克制(国家民族主义的考量)提供了极具解释力的分析工具。

  2. 深刻揭示了“政权合法性”的焦虑: 本书深刻地揭示了,民族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如此重要,是因为在传统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式微之后,“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成为了中共执政合法性的两大支柱。因此,任何对这两大支柱的挑战,都会被视为对政权安全的直接威胁。

  3. 对未来的理性预测与警示: 郑永年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走向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和与世界交流的加深,“自由民族主义”的理性力量会逐渐增长。但他同时也警告,如果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激化,那么非理性的“大众民族主义”和排外的“国家民族主义”很可能会压倒一切,将中国引向一条危险的道路。

结论:在“强国梦”的十字路口

郑永年的《中国的民族主义》是一部冷静、深刻且极具洞察力的诊断书。它告诉我们,在中国崛起的宏大叙事之下,涌动着一股复杂、矛盾且充满力量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既是推动中国前进的巨大动力,也是可能将其拖入深渊的潜在风险。

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中国在“强国梦”的十字路口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在满足民众“雪耻复兴”的渴望与保持理性的国际交往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利用民族主义巩固政权的同时,又避免被其非理性的怒火所反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将决定中国的未来,也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