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76年四五运动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7日。


事件概述

1976年4月5日,在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大批群众为悼念同年1月去世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而自发聚集,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声讨“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史称“四五运动”或“天安门事件”。这场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一次重要的、大规模的群众自发政治抗议活动,表达了人民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等“四人帮”倒行逆施的强烈不满。


运动背景

  1. 周恩来逝世:1976年1月8日,深受民众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病逝。他的去世引发了全国性的悲痛。然而,“四人帮”控制下的媒体却压制对周的悼念活动,禁止民众佩戴黑纱、送花圈,这激起了公众的普遍愤怒。
  2.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975年,复出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努力纠正“文革”的错误,深得人心。但他的举措触动了“四人帮”的利益,后者于1975年底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将国家推向混乱。
  3. 民怨沸腾:长达十年的“文革”浩劫,使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四人帮”的专横跋扈和倒行逆施,早已使他们丧尽民心。民众对现状的极度不满,是四五运动爆发的深刻社会根源。

主要过程

  • 3月底:清明节前夕,北京市民开始自发地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圈、贴诗词,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
  • 4月1-4日:悼念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广场上人山人海,花圈堆积如山,墙上贴满了充满战斗性的诗词、传单和悼词,矛头直指“四人帮”。
  • 4月4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将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活动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决定当晚清理现场的花圈和标语。
  • 4月5日:当群众发现花圈和标语被清理后,愤怒达到顶点,数万名群众聚集在广场,高呼“还我花圈,还我战友”的口号,并与试图阻止他们的民兵、警察和军人发生冲突。最终,当局出动数万民兵和警察,手持木棍进行武力镇压,殴打并逮捕了大量群众。

后续与影响

  1. 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四五运动被毛泽东和“四人帮”定性为“反革命暴乱”,并错误地认为是邓小平在幕后策划。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
  2.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四五运动虽然被镇压,但它充分暴露了“四人帮”与人民大众的尖锐对立,宣告了“文革”不得人心,为同年10月粉碎“四人帮”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 平反昭雪: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经北京市委提请,中共中央宣布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肯定其为完全革命的行动。这一举动标志着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的拨乱反正进入了新阶段,也为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