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牛市”的绞杀:2015年中国牛市与股灾深度解析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8日。
引言
2015年的夏天,对于亿万中国股民来说,是一段从狂喜天堂坠入恐慌地狱的集体记忆。在短短数月间,A股市场经历了一场由官方意志精心策动,最终却以灾难性崩盘收场的完整轮回。上半年,在官媒“4000点才是牛市起点”的鼓吹下,一场旨在为国家战略“输血”的“国家牛市”席卷全国;而从6月中旬开始,泡沫骤然破裂,演变为一场流动性枯竭、数千只股票连续跌停的惨烈“股灾”。面对失控的局面,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组织“国家队”进行了堪称“暴力”的救市。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国家级“阳谋”?为何要发动这次牛市?最终又是谁成为了这场资本盛宴的牺牲品?
1. 发动机关:为何要发动一场“国家牛市”?
2015年的牛市,绝非市场自发形成,而是一场由最高层精心设计、旨在解决其执政困境的国家级资本运作。其背后,是深刻的经济与政治动机。
经济动机:为“经济转型”与“国企改革”输血
- 背景:当时,中国经济正面临“三期叠加”的困境——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旧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 目标:当局希望通过人为推高股市,来达到几个关键的经济目的: 1.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通过牛市的赚钱效应,吸引社会资金,方便大量国有企业和新兴产业公司通过IPO或增发股票,在市场上获得廉价的融资,以降低其高企的债务,或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新战略提供资金。 2. 创造“财富效应”:希望通过让股民赚钱,来刺激国内消费,从而拉动疲软的经济增长。 3. 对冲房地产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出现降温迹象时,试图用一个火热的股市,来承接可能从楼市流出的资金。
政治动机:巩固权力与营造“改革”氛围
- 官方背书:这场牛市,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一反常态地、密集地发表评论文章,如《41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为牛市“背书”,并将其命名为“改革牛”、“国家牛”。
- 目的:这种官方的舆论引导,旨在向国内外传递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新一届领导集体有能力、有办法解决中国的经济难题,从而巩固其执政权威,为正在进行的“反腐”等政治行动,营造一个积极向好的社会氛围。
实现手段:打开“杠杆”的魔盒 为了快速催生牛市,监管层默许甚至鼓励了史无前例的杠杆资金入市。除了券商的“融资融券”业务,更致命的是,大量不受监管的、通过P2P、信托等渠道提供的场外配资,以5倍、10倍甚至更高的杠杆,为这场狂热注入了天量的“燃料”。
2. 崩盘与“暴力救市”:从“国家牛”到“国家熊”
当监管层意识到杠杆失控,试图“慢撒气”时,却直接戳破了泡沫,引发了一场“死亡螺旋”式的崩盘。
- 崩盘:2015年6月12日,证监会宣布严查场外配资,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市场从5178点的顶峰,在三周内暴跌超过30%,出现了数次“千股跌停”的惨状,流动性完全枯竭。
- 如何救市?——极权体制下的“不惜一切代价” 面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社会动荡的崩盘,中国政府展现了其极权体制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国家队”(证金公司、汇金、券商、央行等),采取了一系列“不讲市场规则”的暴力救市措施:
- 无限子弹:央行承诺为证金公司提供无限的流动性支持,后者直接入市,不计成本地大规模买入蓝筹股和ETF。
- 禁止卖出:通过行政命令,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在一定时期内不得减持;要求公募基金只能买入,不能净卖出。这在事实上取消了市场的“卖出”功能。
- 暂停IPO:紧急暂停所有新股发行。
- 抓捕“恶意做空者”:公安部副部长亲自带队进驻证监会,排查“恶意做空”线索。这一举动,将经济行为直接刑事化、政治化,对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威慑。任何卖出行为,都可能被视为“与国家作对”。
3. 国际社会的看法:一场被看穿的“闹剧”
国际主流财经媒体和金融机构,对这场由国家发动、最终又由国家强行干预的股市动荡,普遍持负面和批评态度。
- 对“国家牛市”的警惕:在牛市阶段,《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媒体就已频发警告,指出这是一场脱离基本面、由杠杆驱动的危险泡沫,并对其背后的政治动机表示怀疑。
- 对“暴力救市”的批评:国际社会对救市措施的批评更为严厉。
- 违背市场原则:他们认为,禁止卖出、动用警察力量打击做空等行为,是对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粗暴践踏,严重破坏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公平性。
- 暴露了治理能力的不足:整场危机,从吹起泡沫到手忙脚乱的救市,向世界暴露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成熟和政策制定的随意性。
- 国家信用的透支:这种“家长式”的干预,虽然暂时稳住了指数,但也让国际投资者看到,中国股市并非一个由市场规则主导的场所,而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政治意志所左右的“政策赌场”,这严重透支了国家信用。
4. 最终的受害者:谁为这场盛宴买了单?
在这场国家主导的资本游戏中,赢家寥寥,输家却遍地。
1. 亿万散户与新兴中产阶级: 他们是这场股灾最直接、最惨烈的受害者。在“国家牛市”的号召下,无数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普通民众,将自己多年的积蓄甚至养老金投入股市。崩盘之后,许多人财富灰飞烟灭,家庭陷入困境。这场股灾,完成了对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一次精准“收割”。
2. 市场规则与法治精神: “暴力救市”虽然稳住了指数,但却杀死了市场的灵魂。当行政命令可以随意取代交易规则,当公安可以介入正常的市场做空行为时,市场的法治基础便荡然无存。这种伤害是长期而深远的。
3. 中国的国家信用: 政府先是利用国家信用为牛市背书,鼓动民众入市;在泡沫破裂后,又以更粗暴的方式干预市场。这一系列操作,让国内外投资者都看清了其将股市“工具化”的本质。
结论
2015年的中国牛市与股灾,并非一次正常的市场波动,而是一场由国家意志发动、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以亿万散户为燃料、最终却因失控而被迫强行熄火的国家级资本豪赌。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一个极权体制下,当权力可以不受约束地干预市场时,其初衷(为国企输血)与后果(收割民众)之间,会产生怎样巨大的鸿沟。这场从狂热到崩溃的轮回,不仅让无数中产家庭的财富梦想化为泡影,更以一种最惨痛的方式,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政策市”本质,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被抹去的血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