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屠杀的配方:用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解剖极权之恶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6日。

在人类的灾难史中,大饥荒曾被长久地视为天灾的同义词。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里程碑式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伪装,揭示了一个惊人而冷酷的真相:饥荒的根源往往不是粮食的短缺,而是政治的失败,尤其是权利的崩溃。

森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美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二十世纪所有重大的饥荒。它告诉我们,如果说在一些有缺陷的政体中,饥荒是因疏忽、无能和不公而导致的“过失杀人”,那么在极权主义的国度里,饥荒则是一场由国家机器精心策划、高效执行的、系统性的蓄意谋杀


一、 理论武器:饥荒真相的“启示录”

森的理论核心是:饥荒并非源于粮食供给总量的下降(Food Availability Decline),而是源于社会中某个或多个群体获取食物的“权利(Entitlement)”被彻底剥夺。

  • 权利(Entitlement):指一个人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通过其所拥有的禀赋(Endowment)(如土地、劳动力、财产),最终能合法换取到手里的所有东西(包括食物)。
  • 饥荒的本质:当一个群体的“权利”——无论是生产的权利、交换的权利、还是获得社会救济的权利——突然崩塌,他们就无法获得食物,即使粮仓里堆满了粮食,他们也会活活饿死。
  • 民主的“保护性功能”:森敏锐地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场大饥荒是发生在拥有民主、新闻自由的国家。” 因为自由的媒体会曝光真相,而民选政府为了选票必须对民众负责,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安全网,防止权利崩溃演变为大规模死亡。

为了证明这一点,森深入研究了四场典型的饥荒,它们揭示了饥荒的普遍逻辑:

  1. 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死亡人数:约300万):当时孟加拉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森发现,当年的粮食总产量甚至高于前两年,根本不存在粮食短缺。饥荒的真正原因是:二战导致通货膨胀,米价飞涨,而农村的短工、渔民、工匠等群体的工资却没有相应上涨。他们的“交换权利”崩溃了,虽然市场上到处是米,但他们就是买不起,最终在粮仓边活活饿死。英国殖民政府的漠视和低效,加剧了这场灾难。

  2. 1974年孟加拉国饥荒(死亡人数:高达150万):洪水摧毁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这些失去工作的农民,其唯一的“禀赋”——劳动力——变得一文不值。尽管该国的粮食总供给量依然充足,但这些失去收入的群体,其获取食物的“权利”瞬间归零,导致了大规模死亡。

  3. 1972-1974年埃塞俄比亚饥荒(死亡人数:约20万):干旱严重打击了瓦洛地区的牧民。他们的核心“禀赋”——牲畜——大批死亡,幸存的牲畜价格暴跌。与此同时,谷物价格飞涨。牧民用牲畜交换粮食的“交换权利”彻底崩溃。而当时的海尔·塞拉西皇帝政府,则极力掩盖饥荒的真相,导致灾难蔓延。

  4. 1970年代非洲萨赫勒地区饥荒(死亡人数:约10万):与埃塞俄比亚类似,持续的干旱摧毁了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导致其“权利”崩溃而陷入饥荒。

这四个案例雄辩地证明:饥荒的受害者,不是因为没有粮食而死,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获得粮食的资格。 这种资格的丧失,在有缺陷的民主或殖民政体中已经足够致命。而在极权主义国家,这种剥夺则会变得无比彻底、无比高效、无比残酷。


二、 极权主义:饥荒的完美配方

如果说上述饥荒是“权利”因市场失灵和政府无能而“意外”崩溃,那么在苏联、中国和朝鲜,我们看到的则是国家机器如何主动地、系统性地、全方位地去摧毁其人民的生存权利

案例一:苏联大饥荒(尤以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为代表,1932-1933)

  • 死亡人数:约500万至700万,其中仅乌克兰就高达300万至400万。
  • 斯大林的极权蓝图:强行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消灭“富农”阶级,以高压手段从农村榨取最大限度的粮食,用于支持疯狂的工业化和出口。
  • 权利剥夺的配方
    1. 禀赋的彻底摧毁:通过集体化,国家暴力没收了农民的土地、牲畜、农具和种子。农民一夜之间丧失了所有生产资料。
    2. 交换权利的全面崩塌:斯大林政府下达了远超实际产量的粮食征购指标。武装征粮队抢走所有粮食,甚至包括农民的口粮和明年的种子。同时,国家严禁任何形式的粮食市场交易。
    3. 保障性权利的彻底扼杀:任何关于饥荒的言论都被视为“反苏维埃宣传”。政府通过内部护照制度,严禁饥饿的农民逃往城市,将他们活活困死在农村。斯大林的权力至高无上,人民的死亡只会成为他清洗“破坏分子”的借口。

案例二:中国大饥荒(大跃进运动,1959-1962)

  • 死亡人数:海内外学者估计在1500万至5500万之间,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场饥荒。
  • 毛泽东的极权蓝图: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幻想在几年内“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 权利剥夺的配方
    1. 禀赋的彻底摧毁:人民公社将农民的土地、私有财产乃至锅碗瓢盆全部收归“公有”,农民彻底沦为依附于公社的农奴。
    2. 交换权利的全面崩塌:在“浮夸风”的驱动下,国家基于天文数字般的谎言,实行残酷的高征购。公共食堂的建立,让农民失去了对口粮的最后一点支配权。劳动力被大量抽调去“大炼钢铁”,进一步摧毁了粮食生产。
    3. 保障性权利的彻底扼杀:媒体是“党的喉舌”,对饿殍遍野的惨状视而不见。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将讲出部分真相的彭德怀打成“反党集团”,彻底堵死党内纠错的可能。政府同样严禁饥民外逃,并为了虚假的“国家尊严”,拒绝了所有国际援助。

案例三:朝鲜大饥荒(“苦难的行军”,1990年代)

  • 死亡人数:据国际估计,在60万至250万之间。
  • 金氏的极权蓝图:在苏联解体、外援断绝后,坚持“主体思想”和“先军政治”,将极其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军事和维持金氏家族的统治上。
  • 权利剥夺的配方
    1. 禀赋的彻底摧毁:朝鲜的制度比中苏更极端。所有人民的“禀赋”几乎为零,他们的一切生存所需,完全依赖于国家的“公共分配系统”(PDS)。
    2. 交换权利的全面崩塌:当外部援助枯竭、内部经济崩溃时,国家的“公共分配系统”彻底瘫痪。这意味着,全体朝鲜人民的“交换权利”在一夜之间集体归零。而任何私下的市场交易在初期都受到严厉镇压。
    3. 保障性权利的彻底扼杀:朝鲜是地球上信息最封闭的国家,饥荒的存在被完全否认。在“先军政治”下,宝贵的粮食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军队和权贵。领袖被神化为永远正确的太阳,人民被教育成即使饿死,也要首先感谢领袖的恩情。

结论:极权主义——饥荒的同义词

通过阿马蒂亚·森的理论,我们能得出这样一个冷酷的结论。这三场由极权主义制造的饥荒,与孟加拉、埃塞俄比亚的饥荒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权利的意外崩溃,而前者是权利的蓄意谋杀

一套惊人相似的“屠杀配方”浮出水面:

  1. 第一步,剥夺禀赋:通过集体化、公有化,摧毁个体拥有生产资料的权利。
  2. 第二步,垄断交换:取缔市场,由国家完全控制所有资源的分配。
  3. 第三步,扼杀保障:封锁信息,消灭异议,将领袖神化,建立零问责的权力结构。

在这套配方下,饥荒不再是可能发生的意外,而是必然发生的、被精确制造出来的结果。它根植于极权主义的基因之中:对个体权利的蔑视,对社会活力的摧残,以及对领袖绝对权力的病态维护。因此,苏联、中国和朝鲜的数千万饿殍,不是天灾的牺牲品,而是极权主义最忠实、最恐怖的产物。他们的墓碑上,刻着同一个词: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