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回归:2018年中国修宪废除任期限制的深度解析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8日。
引言
2018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场几乎没有悬念的投票,却如同一道惊雷,震动了中国与世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2958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最核心、也最受争议的,是删除了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这一举动,正式为习近平在2023年后继续掌权铺平了道路,也标志着邓小平时代为防止个人独裁而建立的最重要的制度遗产——领导人任期制——被彻底废除。这究竟是一次“顺应民心”的集体选择,还是在权力高压下的“被迫赞同”?国际社会对此作何反应?它又将给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带来怎样深远的、恶劣的影响?
1. 中国民间真实的心声与“支持率”:沉默的螺旋与数字的迷思
官方媒体将此次修宪描绘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热烈拥护”,并以近乎100%的赞成票来佐证其合法性。然而,这一官方叙事,与当时中国民间舆情的真实状况,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官方数字的虚假性: “全国人大”并非一个能代表真实民意的机构。其近3000名代表,并非由民众直接选举产生,而是在共产党的严密控制下,经过层层筛选和任命的“政治精英”。他们的投票行为,反映的是党的意志,而非人民的意志。因此,2958:2的投票结果,只能证明党内高层对此达成了共识(或压制了所有不同意见),而与真实的民意支持率毫无关系。
被压制的反对声浪:一场“404之役” 在修宪消息于2018年2月25日首次公布后的短短几天内,中国互联网上曾爆发出海啸般的、自发的反对和嘲讽浪潮。
- 社交媒体的“狂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隐晦的、以“梗”和暗语形式表达的反对意见。例如:“我反对”、“不同意”成为敏感词;网友开始转发“迪士尼不允许维尼熊称帝”的规定;“袁世凯”、“称帝”、“登基”、“吾皇万岁”等词语的搜索量激增;“移民”的搜索指数在一天内飙升十倍。
- 审查机器的全面开动:当局迅速启动了史无前例的网络审查。上述所有词语、图片乃至“连任”的英语“lifelong presidency”都被屏蔽。这场大规模的网络封杀,被网民戏称为“404之役”。
- 知识分子的异议:一些体制内外的知识分子,如前《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女企业家王瑛等人,曾发出公开信或声明,明确表示反对,但这些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和压制。
“沉默的螺旋”与真实心声的不可知 在官方的强大宣传和严厉的言论审查双重压力下,反对的声音被迅速消声,支持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沉默的螺旋”效应:持不同意见的民众,因害怕孤立和惩罚而选择沉默,这使得支持的声音显得更加强大,从而迫使更多的人保持沉默。
- 结论: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当时中国民间对修宪的真实支持率是多少。但可以确定的是,存在着规模巨大、但被强制压抑的反对声音。许多受过良好教育、向往现代政治文明的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对此感到震惊、失望乃至绝望。而许多对政治不敏感的普通民众,则可能处于一种漠不关心或被动接受的状态。
2. 权力的逻辑:为何不得人心的倒退能够顺利实施?
“为什么十几亿人完全无能为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理解现代极权体制是如何系统性地瓦解社会反抗能力的。这并非因为民众“麻木”或“懦弱”,而是因为国家机器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精密、高效的控制体系。
1.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党内精英的“驯服”
- 前提:修宪的首要障碍,并非来自民间,而是来自党内。习近平自2012年上台后,通过“反腐运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以“选择性反腐”的方式,系统性地清除了所有潜在的政治对手(如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孙政才等),并安插了自己的亲信。
- 后果:到2018年,党内已经不存在任何有实力、有胆量公开挑战其权威的派系或个人。高层精英或已被“驯服”,或已与其形成利益共同体。当党内精英层都无法形成有效制衡时,一个自上而下的、封闭的决策过程便畅通无阻。
2. 对公民社会的系统性摧毁
- “原子化”的社会:一个有组织的反抗,需要有独立的公民社会作为载体,如独立的工会、农会、教会、媒体、NGO以及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维权律师。
- 系统性打压:自2013年起,中共对这些公民社会的所有要素,都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系统性摧毁。从“南方周末事件”打压媒体,到“709维权律师大抓捕”,再到对NGO的严格管控和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全网封杀。
- 后果:到2018年,中国社会已经基本被“原子化”。民众虽然有不满,但缺乏任何可以将不满情绪转化为有组织行动的“中间层”。十几亿人,实际上是十几亿孤立的、无法有效连接的个体,面对的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无所不包的国家机器。
3. 技术的赋能:数字利维坦的崛起
- 全方位的监控:与毛时代不同,当代的极权统治,被前沿的数字技术所赋能。通过网络防火墙(GFW)、实名制、大数据监控、人脸识别、社会信用体系等,国家建立起了一个无远弗届的“数字利维坦”。
- “维稳于萌芽状态”:这套系统,使得任何有组织的串联、言论的传播,都能在第一时间被监测和扑灭。它将潜在的反抗扼杀在了萌芽状态,使得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变得几乎不可能。
4. “绩效合法性”的麻痹效应
- “面包与马戏”:在修宪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确实极大地改善了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中共通过提供经济发展(面包)和煽动民族主义自豪感(马戏),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绩效合法性”。
- 后果:这使得许多民众形成了一种“政治冷感”和对现状的路径依赖。只要经济持续向好,许多人便不愿意为了看似遥远的“政治权利”,而去冒险挑战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强大政权。这种心态,为当局的政治倒退,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容忍度。
结论:十几亿人之所以无能为力,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困境。 在一个党内无制衡、社会被瓦解、技术全监控、经济可麻痹的四重结构之下,任何自下而上的、有组织的反抗都变得难于登天。
3. 国际社会的普遍看法:警惕、谴责与“新皇帝”的诞生
与中国国内的“万众拥护”形成鲜明对比,国际主流社会对此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的警惕、批评和谴责。
- 西方主流媒体的定性: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经济学人》等全球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将此事件定性为“中国政治的倒退”,认为这是“邓小平时代改革的终结”和“毛泽东式个人独裁的回归”。“新皇帝”(New Emperor)、“终身主席”(President for Life)等词语,成为了国际报道的通用标题。
- 各国政府的反应:
- 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的初步反应较为轻率,甚至带有些许“羡慕”的意味。但这主要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风格。而美国国会、国务院以及整个战略界,则普遍将此视为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认为一个权力不受任何制约的、长期执政的习近平,将使中国变得更具攻击性和不可预测性。
- 欧洲:德国、法国、英国等主要欧洲国家,普遍表达了“关切”和“担忧”,认为这违背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改革的长期期望。
- 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在国际汉学界和政治学界,几乎找不到任何为此次修宪辩护的声音。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对现代政治文明基本准则的背离,将给中国未来的政治稳定带来巨大风险。
4. 后续的恶劣影响: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废除任期制,不仅仅是延长了一个领导人的执政时间,更是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共内部的权力交接机制,打开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潘多拉魔盒”。
1. 个人独裁的全面确立与决策的“一人化”
- 影响:没有了任期限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习近平的个人权力达到了顶峰,党内的集体领导机制名存实亡。所有重大决策,从对内的高压清零,到对外的战狼外交,都深刻地打上了其个人意志的烙印。
- 恶果: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时,决策过程必然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下级官员为了“表忠”,只会揣摩上意、报喜不报忧,导致最高领导人与真实的信息隔绝,极易做出灾难性的误判。
2. 接班人难题与政治不稳定的回归
- 影响:邓小平设立任期制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毛时代因“接班人”问题而引发的残酷斗争和政治动荡。废除任期制,意味着中共再次回到了“接班人不明”的危险境地。
- 恶果:一个不确定的接班机制,必然会引发党内各派系的暗中角力、猜忌和斗争。未来的权力交接,将不再有可预测的制度保障,而只能依赖于最高领导人的个人意愿或一场突发的健康危机,这为未来中国的政治稳定,埋下了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
3. 对内压制的强化与对外政策的“战狼化”
- 影响:一个寻求永久执政的领导人,必然会对任何潜在的挑战和威胁,表现出更高度的敏感和更强烈的镇压欲望。
- 恶果:自2018年以来,中国国内对公民社会、知识分子、新闻媒体的打压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对外,为了不断地巩固其“民族复兴领路人”的形象,其外交政策也变得日益强硬和好斗(“战狼外交”),导致中国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关系急剧恶化。
4. 对全球民主事业的沉重打击
- 影响:在21世纪初,许多人曾乐观地认为,经济发展最终会推动中国走向政治开放。2018年修宪,彻底击碎了这一“和平演变”的幻想。
- 恶果:它向世界宣告,一个经济上强大的极权国家,不仅不会自动走向民主,反而可能凭借其强大的国家能力,将独裁体制“永久化”,并试图向全球推广其“中国模式”。这为全球范围内的威权主义和反民主势力,提供了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结论:
2018年的修宪,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政治倒退。它在名义上获得了“全票通过”,却在事实上压制了无数中国民众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向往;它在国际上被孤立和警惕,却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关系急剧恶化的新阶段。最重要的是,它以制度的形式,将中国的未来,与一个人的终身统治进行了深度捆绑,这不仅是对邓小平政治遗产的背叛,更是对亿万中国人民命运的一次极其不负责任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