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的中国人”与“中国的世界秩序”:科普历史学家王赓武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4日。
引言
在世界顶尖的中国历史学家中,王赓武(Wang Gungwu)是一个极为特殊且无法被归类的存在。他并非生于中国本土,而是在南洋(今东南亚)的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他的学术生涯横跨三大洲,先后在马来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担任要职,并最终荣归新加坡国立大学。这种独特的“离散”背景,赋予了他一种既非西方汉学家、也非传统中国史学家的“边缘的中心”视角。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两个核心议题:一是“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与演变,二是中国自身在漫长历史中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如何构建其世界秩序。
1. 王赓武是谁?——一位生于南洋的“世界公民”学者
个人经历与学术背景:
- 王赓武1930年出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泗水,在英属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怡保育成,能说流利的英语、马来语、粤语和普通话。
- 他的本科教育是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完成,后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研究唐代历史的著名学者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
- 他的职业生涯极具国际性:
- 在马来亚大学任历史系主任,深度参与了马来西亚建国初期的教育建设。
- 后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远东历史系讲座教授及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长达18年,奠定了澳洲的亚洲研究重镇地位。
- 1986年至1995年,出任香港大学校长,成功领导港大度过了“九七”回归前的关键转型期。
- 荣休后,受邀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并成为该校唯一的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是新加坡学术界的最高荣誉。
独特的身份认同: 王赓武的身份本身就是他研究的对象。他曾自述,作为海外华人,他面临三种身份的拉扯:一是血缘和文化上的“中国性”;二是在地生根的“马来亚/新加坡国民”身份;三是接受西方教育后形成的“世界公民”视野。这种多元身份的张力,使他对“何为中国人”这一问题的思考,比许多本土学者更为深刻和辩证。
2. 核心思想与贡献:他提出了哪些颠覆性观点?
王赓武的研究,以其冷静、客观、避免情绪化和宏大叙事著称。他像一位精密的解剖师,剖析着“中国”与“海外华人”这两个复杂概念。
“三种华人”:解构“海外华人”的身份迷思
- 这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之一。他认为,不能将所有海外华人都笼统地视为“华侨”。他将其精细地划分为三种历史类型: 1. 华侨 (Huaqiao):这是最早期的模式。他们是中国国籍的海外居民,心向故土,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随时准备回到中国。 2. 华裔 (Huayi):指那些已经加入所在国国籍、在政治上效忠于居住国的华人。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更多是文化和血缘上的联系,而非政治上的归属。 3. 华人 (Huaren):这是一个更宽泛、更具文化意义的统称,指所有具有华人文化背景的人,无论其国籍为何。
- 为什么重要:这一划分,有力地驳斥了那种认为“所有海外华人都效忠于中国”的简单化观点。它厘清了海外华人复杂的身份认同,也为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意义极为深远。
“中国的世界秩序”:朝贡体系的再解释
- 在他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研究中,他挑战了将“朝贡体系”简单理解为“剥削”或“虚荣”的传统看法。
- 他认为,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是一种独特的、以文化和象征性等级为基础的体系,其核心是“王化”思想,即通过道德和文化的感召力来影响周边,而非纯粹的武力征服。
- 他将中国的对外关系模式分为三种: 1. 天子模式(对内陆邻国):如朝鲜、越南,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采用中国的历法和文字。 2. 帝国模式(对草原游牧民族):这是一种持续的军事对抗和防御关系,如与匈奴、蒙古的关系。 3. 贸易模式(对海洋国家):如与东南亚和欧洲的早期接触,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以商业利益为主导的关系。
- 为什么重要:这一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在历史上并非只有一种僵化的“天朝上国”心态,而是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对外策略。这对理解今天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民族主义”的警惕
- 王赓武对近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民族主义”始终保持着审慎和批判。他认为,将西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概念,强行套用到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体”上,会带来很多问题。
- 他更倾向于用“文明”或“文化共同体”来理解中国,并对可能导致排外和冲突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抱有深深的忧虑。
3. 风格与影响
- 冷静、节制与客观:王赓武的写作风格以其极度的冷静和克制而著称。他从不轻易下宏大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史料的严谨分析,层层推进,让事实和逻辑说话。他的文字朴实无华,但背后蕴含的力量却极为深厚。
- “局内人”的深刻与“局外人”的清醒:作为华人,他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情感纽带;作为一位成长于海外、深受西方学术训练的学者,他又能够跳出中国中心论的窠臼,以一种更客观、更具比较视野的眼光来审视中国。这种独特的双重身份,使其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政策智库的“大脑”:他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对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制定对华政策和华人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公认为关于中国和海外华人问题最权威的声音之一。
结论:
王赓武教授是一位真正的“世界级”历史学家。他用一生的学术实践,完美地诠释了“距离产生美”也产生“真知”。通过他那冷静而深邃的目光,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坐标——南洋的十字路口——重新审视自身。他教会我们,无论是“中国”还是“华人”,都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理所当然的概念,而是一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与世界的不断互动、碰撞和妥协中,被持续塑造和定义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