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葛兆光:一位致力于重述中国历史的史学家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日。


葛兆光(1950年-)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葛兆光以其宏大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深刻的问题意识,对中国思想史、禅宗史以及“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变迁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学术生涯与背景

葛兆光出生于上海,籍贯福建。 他的学术生涯起步于北京大学,于1984年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先后任教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和清华大学。 2007年,他南下上海,出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首任院长,现为该校的资深教授。

除了在中国大陆的学术活动,葛兆光在国际学界也享有盛誉。他曾多次赴海外著名学府担任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包括日本的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燕京学社、比利时的鲁汶大学等。 2009年,他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首届“普林斯顿全球学人”(Princeton Global Scholar),这充分体现了其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主要学术贡献与代表作

葛兆光的学术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他对中国思想史的系统梳理和对“中国”认同问题的深入探讨。

他的两卷本《中国思想史》(1998年、2001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跳出了传统思想史以哲学家为中心的窠臼,将思想置于更广阔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不仅关注精英思想,也着眼于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该书征引宏富,视野开阔,被誉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的“中国”研究三部曲,包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年)、《何为中国:疆域、族群、文化与历史》(2014年)和《历史中国的内与外》(2017年)。 在这些著作中,葛兆光力图回答“究竟什么是‘中国’”这一根本性问题。他挑战了那种将“中国”视为一个自古以来就固定不变、边界清晰的实体的传统观念。

他提出了“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路径,倡导利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保存的汉文文献资料,来重新审视中国历史。 这种多重视角的方法,旨在打破“中国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呈现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东亚历史图景。他认为,“中国”是在与“周边”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处于变化之中。

此外,葛兆光在禅宗和道教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其著作《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和《道教与中国文化》同样是该领域的力作。


学术影响与评价

葛兆光的研究以其问题意识强烈、思想深刻而著称。他善于将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其关于“中国”认同的研究,在当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他的著作屡获殊荣,包括第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一届“长江读书奖”、日本“亚洲·太平洋”大奖和韩国“坡州图书奖”等。

总体而言,葛兆光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历史学家。他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不断追问历史的复杂性,致力于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为理解中国自身的历史定位和世界中的“中国”角色,提供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