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章润:一个“士”的最后呐喊与被消声的命运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22日。
在当代中国,许章润这个名字,代表着一种几乎已经灭绝的精神: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忠直敢言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批判精神的结合。他不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而是一个对故土与文化怀有深沉挚爱的温和改良派。然而,正是在他身上,我们最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极权体制如何不能容忍哪怕是最善意的批评,以及它如何动用全部国家机器,去系统性地“消灭”一个书生的声音、尊严与生存空间。
“汉家读书人”:一位纯粹的法学家
在成为“异议者”之前,许章润的履历堪称完美。他出生于安徽,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拥有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过博士学位。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法理学界和宪政学界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
他的学术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关切: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的法治文明相结合,为中国构建一个既有本土根基又符合普世文明的“立国之基”。他称自己为“汉家读书人”,其文字汪洋恣肆,典雅华美,充满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可以说,他是一个纯粹的、热爱这片土地的建制内学者,他所有的批评,都源于“爱之深,责之切”,希望这个国家能走上一条更文明、更开明的道路。
“我们当下的恐惧与期待”:檄文的出世与红线的跨越
许章润命运的转折点,始于2018年。这一年,中共通过修宪,取消了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为最高领导人的终身执政铺平了道路。这一举动,彻底摧毁了邓小平时代建立的唯一制度性约束,在中国知识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普遍的恐惧。
在万马齐喑的死寂中,许章润挺身而出。2018年7月,他发表了题为《我们当下的恐惧与期待》的檄文。这篇文章,如同一声惊雷,划破了沉闷的政治夜空。文中,他痛陈了“八种担忧”和“八项期待”,核心内容包括:
- 担忧“个人崇拜”登峰造极: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正在重新燃起的个人崇拜之风。
- 担忧“改革开放”终结:他指出,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正在让中国偏离改革开放的正确轨道。
- 担忧“阶级斗争”再度降临:他敏锐地观察到意识形态的全面左转和政治斗争的残酷化。
- 最核心的期待:他明确呼吁恢复国家主席的任期制,并要求平反“六四”。
这篇文章的发表,意味着他彻底跨越了体制所能容忍的红线。他不再是体制内温和的“建言者”,而被视为一个直接挑战最高权威的“敌人”。
系统性的镇压:一个读书人的“社会性死亡”
自《我们当下的恐惧与期待》发表后,极权机器开始对许章润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镇压。这个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当局如何一步步“消灭”一个异议者。
第一步:剥夺教职,断其生路 (2018-2019) 文章发表后不久,清华大学便对许章润启动了调查。2019年3月,他被停止一切教学和学术工作,无限期“接受调查”。这是典型的“杀鸡儆猴”,通过剥夺他作为学者的身份和饭碗,来警告其他知识分子。在此期间,他被禁止出国访问,实际上已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第二步:人格污名化,罗织罪名 (2020) 仅仅剥夺教职还不够,当局需要一个更“合法”的理由来彻底搞垮他。2020年7月6日,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新冠疫情时,四川警方突然跨省进入许章润在北京的家中,以“嫖娼”的罪名将其带走。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极其卑劣的人格污名化行动。在中国,“嫖娼”是一个能让公众人物身败名裂、且无法自证清白的罪名。当局选择这个罪名,目的就是为了摧毁他的道德形象,让他的批判失去正当性。
【诬陷细节的补充与分析】
- “证据”的荒谬性:据许章润的朋友和后来流出的信息透露,警方向其出示的所谓“证据”,指向的是他多年前(约2018年)与一群朋友在成都一次正常的聚餐。据称,当时有校友会组织活动,饭后一些人继续去KTV唱歌,其中可能有陪唱女子。当局就抓住这一点,将一场多人参与的、公开的社交活动,强行歪曲、构陷为许章润个人的“嫖娼行为”。
- “跨省执法”的政治意图:许章润常住北京,却由四川成都的警方前来抓捕。这种“跨省执法”极不寻常,其政治意图十分明显。它绕开了北京警方,可能意在避免走漏风声,并选择一个更易于操控和罗织罪名的地方来“办案”,确保整个行动的“突然性”和“有效性”。
- “嫖娼”罪名的毒辣之处:在中国,政治罪名(如“颠覆国家政权”)虽然严重,但有时反而会激起民众的同情,为受害者带来道义上的光环。而“嫖娼”这类道德指控,则极其“有效”。它①无法辩驳:你无法证明自己“没做过”;②引发公众猎奇心理:容易将严肃的政治打压,转移为对个人私德的八卦消费;③摧毁人格形象:对于一个以“士大夫”自居、注重名节的传统文人来说,这是最致命的羞辱。这套手法,中共在对付薛蛮子、区伯等网络大V和民间监督者时已屡试不爽。
第三步:彻底开除,斩草除根 (2020) 在许章润被以“嫖娼”为名拘留并释放后,清华大学立即跟进,于2020年7月15日正式发布文件,以“道德败坏”为由,将他开除公职。这份开除决定,不仅让他失去了所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更是将“嫖娼”这个污名,用官方文件的方式,永远地钉在了他的档案上。
第四步:全面监控,使其孤立 (至今) 被开除后,许章润成了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身份的“无业人员”。他被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家门口长期有保安和摄像头监视,行动受到限制。任何友人来访都会被登记、盘问。当局的目的,就是将他变成一座孤岛,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让他感受无边的孤独与恐惧,最终在沉默中被社会遗忘。
“天快亮了”:一个不屈的灵魂
然而,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压,许章润没有屈服,也没有沉默。在被剥夺一切之后,他反而获得了思想上的彻底自由。他继续写作,其文字也变得更加刚健、悲怆。
-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他发表《愤怒的人民已不再恐惧》,痛斥官僚体制对疫情的隐瞒和延误,发出了“制度性无能,乃举国之大患”的呐喊。
- 在被污名化逮捕前夕,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的命运,写下了《践踏斯文,必驱致一邪魅人间》,宣告自己“此生此世,会跟你们死磕”。
- 在他60岁生日那天,友人为他集资出版的文集《戊戌六章》在海外面世,他在序言中写道:“天快亮了……”
结论:士之风骨与极权之恐惧
许章润的故事,是当代中国一个巨大的悲剧,也是一曲人性的赞歌。它告诉我们:
- 极权的脆弱性:一个强大的政权,竟然会恐惧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的几篇文章,这恰恰暴露了其统治合法性的极度脆弱和内心的不安全感。
- 知识分子的天职:许章润用自己的遭遇,为“知识分子”这个词重新定义了标准。在黑暗中,说出真话,并准备好为之付出一切代价,这才是真正的“士”之风骨。
- 抗争的意义:虽然他的声音在国内被封杀,但他点燃的火种,激励了海内外无数向往自由的中国人。他以一人之力,对抗一个庞大的利维坦,维护了中国知识人最后的尊严。
许章润至今仍在北京的家中,在严密的监控下生活。他虽然被物理地囚禁于一隅,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早已飞越了高墙,成为这个时代里最响亮、最不屈的声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