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尊敬,一个遭鄙视:西方哲学中唯心与唯物两千年的“恩怨”与中国的“奇葩认知”
资料: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并优化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3日。
在我们的课本里,“唯物主义”听起来总是正确又科学的,而“唯心主义”则像是错误和空想。但如果我们回到西方思想的历史长河中,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两种思想的地位,曾经是完全颠倒的。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唯心主义(Idealism)是哲学殿堂里最耀眼的明星,是智慧的象征;而唯物主义(Materialism)则像个不受欢迎的“坏孩子”,长期被鄙视。
理解这个巨大的反差,不仅能帮我们看懂西方哲学,更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今天中国官方的看法,会和世界主流如此不同。
一、 这是个误会:此“唯物”非彼“唯物”
首先,我们得明白,同一个词在不同地方,意思可能差很多。
在古代西方,“唯物主义”是个骂人的词 当时如果说一个人是“唯物主义者”,意思就像是说:这个人只知道吃喝玩乐,追求金钱和肉体的享受,根本不关心灵魂、道德和精神世界。所以,这个词约等于无神论、享乐主义,是一种对堕落生活方式的批评。例如,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就将伊壁鸠鲁(Epicurus)的原子论唯物主义等同于追求感官快乐的享乐主义,并加以挞伐。
在马克思主义里,“唯物主义”是种世界观 而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说的“唯物主义”,意思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决定意识,而我们的思想是大脑这种特殊物质活动的结果。 这是一种解释“世界是什么”的理论,与一个人怎么生活没有直接关系。
二、 唯心主义的“王者时代”
唯心主义之所以在西方长期是“王者”,因为它试图为人类的理性、道德和生命的意义提供一个超越性的、坚实的基础。
最早的王者:柏拉图(Plato)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感官世界,只是“洞穴里的影子”,是不完美的、流变的。而在其之外,有一个由永恒不变的完美“理型”(Forms/Ideas)构成的真实世界。如哲学家罗素在其名著《西方哲学史》中所指出的,“柏拉图的‘理型论’是哲学史上第一个试图处理普遍性问题的精密理论”¹。他认为,追求那个更高级、更真实的精神世界,才是哲学的最高任务。
勇敢的“挑战者”:法国唯物主义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以拉美特利(La Mettrie)的《人是机器》为代表的机械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人就像一部机器,没有什么不朽的灵魂。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对教会神学和君主专制的宣战,但因其理论较为粗糙,无法解释人类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很快在哲学上被更精深的体系所超越。
更强大的王者:德国古典哲学 从康德(Kant)到黑格尔(Hegel),德国古典哲学将唯心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康德虽然承认有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物自体”存在,但他强调,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被我们人类先天的“知性范畴”所构建的。而黑格尔则更进一步,提出了“绝对唯心主义”,认为整个宇宙的历史,就是“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自我认识、自我展开的过程。黑格尔的体系极其宏大,试图将人类历史、艺术、宗教和哲学都统一在一个精神性的逻辑框架下。
三、 今天的世界怎么看:作为“科学假说”的唯物论
那么,今天的国际主流是怎么看待唯物主义的呢?他们既不像古代西方那样鄙视它,也不像中国那样把它当成绝对真理。
新名字:“物理主义”(Physicalism) 在当代分析哲学中,哲学家们更喜欢用“物理主义”这个词。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最终都可以用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关于能量、粒子、场、力等)来解释。
一个待解的谜题,而非终极真理 最关键的是,物理主义在今天被看作一个领先的“科学假说”(a leading scientific hypothesis),是一个有待证明的“最佳猜测”,而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它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至今无法解决:意识难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澳大利亚哲学家大卫·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对此有经典论述,他区分了“容易问题”(如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和“困难问题”,即:为什么物理过程会产生主观的、第一人称的“感受”或“体验”(Qualia)?² 为什么我们能“感觉”到红色,而不是仅仅处理红色的光波信息?这个“主观感受”之谜,是物理主义的“阿喀琉斯之踵”。
因此,在国际学术界,关于心物关系的讨论是开放的,物理主义、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不同实体)、泛心论(认为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等各种理论都在激烈地辩论和竞争。
四、 中共极权下的奇葩认知:被扭曲的唯物论及其恶果
对比之下,中国官方强制灌输的唯物论,就显得非常奇怪和封闭了。它并非一项开放的哲学探究,而是一套服务于其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工具。
马克思地位的“神化”与认知鸿沟 在中国,马克思被塑造成了近乎神明的“万能先知”。但在世界范围内,他只被看作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其学说有深刻的洞见,也有巨大的争议和被证伪的部分。波普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就将马克思主义归为一种“历史决定论”,并批判其宣称的“科学预言”缺乏可证伪性,因而是“伪科学”³。这种巨大的地位反差,让中国的认知和世界脱节。所谓的唯物主义教育,变成了一种以“科学”为名的思想禁锢。
被扭曲的认知与可怕后果 在这种“唯一真理”的统治下,产生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
认知一:把人看作“阶级动物”,而非拥有普世尊严的个体。 官方理论强调人的“阶级性”,否定了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情感、道德和尊严。
- 恶果:人的非人化(Dehumanization)。 如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所分析的,极权主义的恐怖就在于它能将人变成“多余的存在”⁴。当一个人被贴上“地主”、“右派”、“反革命”等标签时,他就不再被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迫害他就变得理所当然。这为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残酷斗争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知二:道德为政治服务,没有超越性的善恶标准。 当“忠于党”成为唯一的、最高的道德标准时,撒谎、告密、背叛亲人,只要符合政治需要,都可能被赞扬。
- 恶果:道德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 这导致了整个社会善恶不分,当政治狂热过去,留下的就是普遍的信仰缺失和马基雅维利式的自私自利。
认知三:用领袖崇拜代替超越信仰。 在摧毁了所有传统宗教和民间信仰后,为了填补信仰真空并维持统治,必须制造一个新的“世俗宗教”。
- 恶果:思想奴役。 这个新“神”就是党和最高领袖。领袖的意志成为真理的标准,人民被剥夺了独立思考和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沦为思想上的奴隶。
唯心主义在西方之所以长期备受尊敬,因为它试图为人类的道德、意义和尊严寻找一个坚实的精神基石。而当代国际社会,则将物理主义视为一个开放的、可以被挑战的科学假说。
与之相反,中共在中国强制推行的“唯物主义”,其根本目的并非探索真理,而是一项服务于极权统治的政治工程。它通过否定普世人性、颠覆传统道德、摧毁超越信仰,最终旨在打断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使其成为易于统治的原子化个体。
因此,当我们看懂这段历史,也就看懂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一个是允许多元思想共存的开放社会;另一个,则是在“唯一真理”的旗号下,走向思想枯萎与人性凋零的封闭牢笼。
学术注释与参考文献:
¹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罗素在书中对柏拉图“理型论”的评价,是学界普遍的看法。
² 大卫·查尔默斯(David Chalmers),《意识的心灵》(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此书是当代心智哲学领域的里程碑之作,正式提出了“困难问题”,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讨论方向。
³ 卡尔·波普(Karl Popper),《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波普在这部政治哲学巨著中,将柏拉图、黑格尔和马克思并列为“开放社会”的敌人,批判其理论体系的封闭性和极权主义倾向。
⁴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和恐怖来摧毁人的个性和公共空间,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非人化”是其核心概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