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一位深入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内部探索者”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
在20世纪初法国汉学的双子星中,如果说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代表了极致的、向外求索的语文学考证,那么亨利·马伯乐(1883-1945)则代表了深刻的、向内探寻的社会与宗教史研究。他并非一位在档案中追逐珍本的探险家,而是一位试图进入中国古人内心,去理解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组织社会、如何追求不朽的“精神考古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将道教从被西方视为“迷信”的角落里解放出来,确立了其作为一门伟大宗教的学术地位。
一、 生平:从埃及学到汉学的学术旅程
马伯乐的学术背景极其深厚,这为他日后进行跨文明的宏观研究奠定了基础。
- 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是法国最著名的埃及学家加斯顿·马伯乐(Gaston Maspero),这让他自幼便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
- 多学科训练:他最初学习法律和政治,后转向东方语言,并跟随沙畹(Édouard Chavannes)等第一代汉学大师学习。他的知识结构,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宗教学,这在当时是极为前沿的。
- 悲剧性的结局:二战期间,由于他的儿子参加了抵抗运动,马伯乐全家遭到纳粹德国的迫害。1944年,他被逮捕并送往德国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3月,就在集中营被解放前几周,他因极度的劳累和营养不良而去世,这是世界汉学界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二、 主要著作分析:重构中国古代的“活”历史
马伯乐的著作,充满了社会科学的洞察力,他总是试图将思想、制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1. 《中国古代史》(La Chine Antique)
- 出版年份:1927年
- 主要内容:这是一部革命性的中国上古史著作。它并非一本传统的、只讲帝王将相和政治事件的通史。马伯乐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描述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封建制度、城市形态、家庭关系以及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 主要观点:必须将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活的”社会整体来理解。他认为,要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仅仅分析甲骨文和青铜器是不够的,必须去重构当时人的世界观。他强调,在古代中国,“宗教”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商王和周天子首先是最高祭司,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与神灵和祖先沟通的能力。
- 论证逻辑:社会史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逻辑。这是他与伯希和最大的不同。他不再满足于文献的考证,而是借鉴了当时新兴的社会学(尤其是涂尔干学派)和人类学的方法。他通过分析《诗经》、《左传》等文献中的细节,去推断当时的社会关系、婚姻制度和封建义务。他将中国古代社会,作为一个可以与古希腊、古罗马进行比较的“社会类型”来研究,这在当时是极具开创性的。
2. 《道教与中国宗教》(Le Taoïsme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
- 出版年份:1950年(去世后由学生整理其遗稿出版)
- 主要内容:这是马伯乐最重要、最具开创性的传世之作,是西方道教研究的奠基石。在这本书里,他第一次系统地、全面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了道教的复杂面貌。
- 主要观点:道教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复杂神学和独特修行方术的伟大宗教,而非简单的“哲学”或“迷信”。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论断,它彻底颠覆了西方的传统看法。
- 区分“道家”与“道教”:他明确区分了作为哲学的“道家”(以老庄为代表)和作为制度性宗教的“道教”(以张道陵、道教经典和各种科仪为代表)。
- 揭示道教的核心追求:他指出,道教的核心追求,并非哲学思辨,而是“长生不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发展出了一整套复杂的“养生”方术,包括“存思”(在脑中观想神灵)、“导引”(一种呼吸体操)、“服食”(炼制和服用丹药)等。
- 道教的“内在世界”:他深刻地指出,道教徒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体内有山川河流,也居住着无数的神灵。修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术,来调和体内的阴阳二气,并与这些内在的神灵沟通,从而实现肉身的永恒。
- 论证逻辑:宗教史与“内在视角”的诠释学逻辑。马伯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站在一个“现代科学”的立场上,去批判道教的方术是“不科学”的。相反,他试图进入道教徒的信仰世界,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修行。他通过对《道藏》中大量不为人知的经典的精深解读,系统地重构了道教的神学体系、神仙谱系和修行方法。他让西方读者第一次理解了,道教的各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在其自身的信仰逻辑中是完全自洽和合理的。
3. 关于中国语言和法律的研究
- 主要内容:除了历史和宗教,马伯乐在汉语音韵学和古代法律制度方面也有极深的造诣。
- 主要观点:他强调语言的演变与社会变迁的同步性,并指出中国古代的法律精神与罗马法等西方传统的根本不同。中国的法律更侧重于维护社会等级和宗法秩序,而非保护抽象的个人权利。
- 论证逻辑:严谨的语文学与制度比较逻辑。在这些领域,他展现了与伯希和同样严谨的考据功力,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理解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服务。
三、 结论:一位为中国精神画像的社会科学家
马伯乐的学术贡献是开创性的,他为西方汉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 他将社会科学方法引入汉学:他是第一位系统地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极大地提升了汉学研究的理论深度。
- 他确立了道教研究的学科地位:在他之后,道教才真正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宗教,进入了学术研究的殿堂。他为道教“祛魅”的同时,也赋予了它应有的尊严。
- 他关注“活”的历史:他让我们看到,历史不只是文献和器物,更是由活生生的人及其思想、信仰和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体。
如果说伯希和为我们整理了通往古代中国的“地图”和“文献库”,那么马伯乐则是第一位带领我们深入这片土地,去理解其居民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伟大向导。他的英年早逝,使得他许多宏伟的研究计划未能完成,但这丝毫不能减损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汉学奠基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