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的引渡人”:科普一代宗师夏志清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4日。
引言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评论界,夏志清是一个石破天惊、引发巨大争议,却又无法被忽视的名字。在冷战正酣的1961年,他以一本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彻底颠覆了当时海峡两岸主流的文学史叙事。他以其深厚的西洋文学素养和一双“毒眼”,将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当时被严重低估或遗忘的作家,首次“引渡”到世界文学的殿堂,并赋予他们经典大师的地位。可以说,我们今天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认知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夏志清当年划定的“战场”上展开的。
1. 夏志清是谁?——孤身挑战文学史的耶鲁博士
学术背景:
- 夏志清1921年出生于上海浦东,与兄长夏济安(同为著名学者)一同成长。
- 毕业于沪江大学英文系,对西洋文学有极扎实的基础。
- 1946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得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可见其早期的学术训练完全是西洋文学的。
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背景:
- 20世纪50年代,冷战铁幕落下,西方对红色中国的了解极其有限,对中国的现代文学更是一片空白。
- 当时,主流的中国文学史书写,无论是大陆的“革命文学史观”(以鲁郭茅巴老曹为尊),还是台湾的“反共文艺史观”,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 夏志清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资助,在美国的学术“飞地”上,得以用一种全新的、不受两岸政治干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现代小说。
职业生涯:他长期执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并于1991年荣休。他与王德威是哥大东亚系的同事,存在着学术上的传承关系。
2. 核心贡献与颠覆:他究竟“引渡”了谁,挑战了谁?
夏志清的核心贡献,在于他运用“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方法,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无视政治正确的“重新估值”。“新批评”强调文本细读,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结构、意象和道德深度,而非作者的生平或政治立场。
石破天惊的“大发现”——为三位大师“正名”
- 张爱玲:在夏志清之前,张爱玲在大陆被视为“小资产阶级”作家,在台湾也未受重视。夏志清是第一位以极高的评价将她写入文学史的学者。他盛赞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认为她对现代中国都市男女的苍凉、自私和人性弱点的洞察,达到了世界级的高度。
- 钱锺书:钱锺书的《围城》在当时几乎被遗忘。夏志清在书中以整整一章的篇幅对其进行精读,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他精准地指出了小说中反讽的艺术和对知识分子虚伪的深刻描绘。
- 沈从文:当时在大陆,沈从文因其“政治立场”问题早已被迫搁笔,改行研究古代服饰。夏志清力排众议,高度评价他作品中对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式的描绘和其中蕴含的健康人性,认为他代表了五四抒情传统的最高成就,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对“左翼巨人”的毫不留情——挑战鲁郭茅
- “贬低”鲁迅:他承认鲁迅的文学天才和开创性地位,但他尖锐地批评鲁迅后期作品中日益增长的“左翼教条”损害了其艺术性。他认为鲁迅的杂文过于尖刻,而其小说(如《阿Q正传》)对国民性的批判有时显得过于脸谱化,缺乏同情和深度。
- 痛批茅盾与郭沫若:他对茅盾的小说(如《子夜》)评价极低,认为其人物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缺乏生命力,是“政策小说”。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作品,他也多有批评。
- 这种对左翼作家的严厉批评,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使他被大陆学界长期视为“反动文人”。
3. 批评标准:“感时忧国”下的“现代主义”视野
夏志清的批评标准是双重的,这也是理解他看似矛盾的评价的关键。
- 道德与历史关怀 (“感时忧国”):他并非不关心政治。他极为看重作家是否对中国的苦难和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有深切的关怀和反思。这也是他批评某些“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原因。
- 现代主义的艺术标准:但他同时坚信,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能仅仅是政治的图解。它必须具备现代主义文学所强调的复杂性、含混性、反讽、以及对人性深渊的洞察。
正是基于这两把尺子,他认为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人的作品,虽然表面上不那么“革命”,却以更深刻、更复杂的方式触及了现代中国的灵魂,因此在艺术上超越了那些服务于政治口号的左翼文学。
4. 影响与争议
深远的影响:
- 重塑经典谱系:可以说,没有夏志清的“发现”,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人不可能在80年代后如此迅速地在中国大陆被“经典化”。他为后来的学者(包括李欧梵、王德威等)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路径。
- 建立对话桥梁: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几十年来西方大学里中国文学专业的标准教材,几乎所有研究中国文学的西方汉学家都是读着他的书入门的。
持续的争议:
- 意识形态偏见:批评者认为他的反共立场影响了他的文学判断,导致他对左翼文学的评价过于苛刻和不公。
- 厚此薄彼:有人认为他过于推崇自己“发现”的作家,而对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家有所忽略。
结论
夏志清是一位划时代的文学批评家。他像一个孤独的“引渡人”,凭借其个人的学识、品味和勇气,将一批沉埋的文学珍宝打捞出水,并强行将它们摆上了世界文学的盛宴。他的工作充满了争议,他的论断也并非金科玉律。但正是他的“偏见”和“独断”,才如一把利刃,划破了当时被政治迷雾笼罩的文学天空,为我们今天能够拥有一个更丰富、更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立下了无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