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的世纪之问:一位英国科学家如何改变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1日。
在20世纪之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普遍印象,是一个古老、停滞、在近代被轻易击败的文明。然而,一位名叫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的英国科学家,以一人之力,几乎颠覆了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科技史的认知。他用一部鸿篇巨著证明了中国在古代曾是遥遥领先的科技大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在全球学术界激荡回响的“世纪之问”——“李约瑟难题”。
一、 从生物化学家到汉学巨匠: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李约瑟的学术起点并非汉学,而是一位在剑桥大学享有盛誉的顶尖生物化学家。二战期间,他作为英国驻华科学参赞,深入中国腹地,广泛考察科技遗迹、搜集古代典籍。这次亲身经历彻底震撼了他。他发现,那些被西方认为是近代才有的发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他意识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隐藏着一个被世界严重低估的科技宝藏。战争结束后,他返回剑桥,放弃了自己前途无量的生物化学事业,全身心投入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宏伟计划中——编写一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百科全书。
二、 鸿篇巨著与核心论证:《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这部巨著就是《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一套至今仍在不断出版、长达数十卷的学术丰碑。在这本书中,李约瑟的核心论点清晰而有力:
在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欧洲,并在许多领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他的论证逻辑并非空谈,而是建立在极其扎实、细致的比较历史研究之上。他像一个侦探,对每一项技术,都一丝不苟地追踪其在中西方文献和考古中的最早记录,从而确定其起源和传播路径。例如,他详细考证了北宋苏颂建造的、拥有世界上最早的“擒纵器”的水运仪象台;系统梳理了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在中国的发明与传播过程;并指出磁罗盘在中国的应用远早于欧洲,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无数个这样的案例,李约瑟用无可辩驳的证据,重塑了世界科技史的版图。
三、 “李约瑟难题”:一个文明的终极拷问
在证明了中国的辉煌过去之后,李约瑟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那个令无数历史学家为之着迷的终极问题——“李约瑟难题”(The Needham Question)。这个问题通常包含两个部分:
- 上半场:为何在公元15世纪之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比欧洲先进得多?
- 下半场:为何现代科学(即以数学、实验和物理定律为基础的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产生,而只在17世纪的欧洲诞生?
李约瑟本人倾向于从中国“官僚封建主义”的压制、商业精神的缺失以及有机论的哲学思想等方面寻找答案。
四、 欧洲的“起飞”:一场环环相扣的革命链条
要深入解答“李约瑟难题”的下半场,我们必须审视16世纪以后,欧洲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革命链条,最终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能够孕育现代科学与工业的“生态系统”。
思想解放: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 文艺复兴(14-16世纪):将思想的焦点从“神”拉回到“人”,提倡人文主义,肯定现世的价值和人的创造力。这使得观察自然、探索世界奥秘的行为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与荣誉感。
- 启蒙运动(17-18世纪):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强调怀疑精神、逻辑推理和个人权利。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对专制和神权的批判,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为科学探索扫清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
科学革命(16-17世纪) 这是思想解放最直接的硕果。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方法论的革命:从依赖亚里士多德等古代权威的文本,转向以数学为语言、以可重复的实验为检验标准的现代科学方法。牛顿用几条简洁的物理定律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掌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改造自然的力量。这正是李约瑟认为中国所缺失的“现代科学”。
制度保障:从《大宪章》到光荣革命 科学与技术的繁荣,离不开一个稳定且能保障创新的社会制度。
- 《大宪章》(1215年):虽然年代较早,但它为欧洲的制度演变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即君主的权力不是无限的,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
- 光荣革命(1688年):是这一原则的最终胜利。它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并通过《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将私有财产权神圣化。这意味着,一个发明家或企业家的财富和创新成果,能够得到稳定、可靠的法律保护,而不会被君主或官僚任意剥夺。这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与投资热情。
最终的爆发:工业革命(18-19世纪) 工业革命是上述所有革命的集大成者。它之所以能在英国率先爆发,正是因为:
- 科学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如热力学之于蒸汽机)。
- 光荣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让瓦特这样的发明家可以通过专利获得巨大利润。
- 启蒙运动塑造了鼓励创新、追求财富的社会文化。 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引爆了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生产力革命。
这条“思想解放 → 科学革命 → 制度保障 → 工业革命”的链条,环环相扣,自我加强,构成了欧洲最终超越中国的根本原因。
五、 世纪回响:今天我们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的问题开启了一个延续至今的宏大学术辩论。如今,学术界虽然依然尊崇他的开创性贡献,但已经发展出更多元、更精深的解释。相对权威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它们并非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制度经济学的解释:激励的缺失
- 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
- 核心观点:关键在于制度。欧洲在近代发展出了一套保护私有产权、鼓励竞争的“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例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的专利法,使得瓦特这样的发明家能通过自己的创新获得巨大利润并受到法律保护。这种制度极大地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与投资。相反,古代中国是典型的“榨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国家权力过大,可以任意剥夺个人财富,法律无法有效保护私有产权。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发明家或商人即使获得了成功,也可能被官僚或皇帝轻易夺走成果,因此人们普遍缺乏进行长期、高风险技术创新的动力。
文化与法律传统的解释:自由探索的空间
- 代表人物:托比·哈夫(Toby E. Huff)。
- 核心观点:根源在于欧洲中世纪发生了一场独特的“法律革命”,并由此诞生了独立的、拥有法人地位的自治团体,尤其是大学。欧洲的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是独立于王权和神权的法人实体,拥有学术自由,能够自主制定课程、进行不受政治干预的科学探究。而中国的书院和官学始终处于国家的严密控制之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服务于官僚体系的儒生,而非进行自由的科学探索。这种自由空间的有无,是能否诞生现代科学的关键。
“高水平平衡陷阱”的解释:太成功的“陷阱”
- 代表人物:马克·埃尔文(Mark Elvin)。
- 核心观点: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解释。他认为,前工业时代的中国之所以未能突破,恰恰是因为其农业技术太成功了。由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极其发达,加上巨大的人口,导致劳动力变得极其廉价。因此,社会缺乏发展节省劳动力的、资本密集型新技术的经济激励。比如,与其花费巨资去发明和制造一台效率不高的蒸汽泵来抽水,不如直接雇佣几十个廉价劳动力用龙骨水车来得更划算。中国就这样陷入了一种“先进但无法突破”的稳定状态,即“高水平平衡陷阱”。
“大分流”与全球史的解释:地理与机遇的偶然
- 代表人物: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
- 核心观点:这个流派甚至挑战了“李约瑟难题”的前提,即欧洲是否真的具有长期的内在优势。彭慕兰在其名著《大分流》中论证,直到1800年左右,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英国的经济繁荣程度和技术水平都相差无几。真正的“大分流”发生得很晚,且具有高度的偶然性。欧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大“意外之喜”:
- 煤炭:英国工业中心附近拥有极其便利、易于开采的煤矿,解决了能源瓶颈。而中国的煤矿远离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运输成本极高。
- 殖民地:通过殖民美洲,欧洲获得了巨大的土地、资源(如棉花、糖)和市场。彭慕兰称之为“鬼影般的土地”(ghost acreage),这使得欧洲能够打破自身资源和生态的限制,而中国只能在内部的土地上苦苦挣扎。
结论
李约瑟的遗产是双重的。首先,他以一己之力,为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明正名,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其次,他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如同一颗投入思想之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
尽管他对自己问题的解答已不再是唯一的答案,但现代学术界围绕这个问题发展出的各种理论——从制度、文化到经济和地理——共同构成了一幅更完整、更复杂的画卷。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已经成为我们理解世界不同文明发展路径、思考技术与社会关系、以及探究“大分流”根源的永恒起点。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学家,更是一位向人类文明发出终极拷问的伟大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