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源远:一位挑战“制度决定论”的“中国模式”新解读者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
在关于“中国为何成功”的宏大辩论中,长期以来由达龙·阿西莫格鲁等巨擘构建的“制度决定论”(即没有西方式的“好制度”就不可能持续繁荣)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一位来自新加坡、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年轻学者洪源远,以其极具原创性的理论和扎实的研究,对这一权威范式发起了最有力、最精妙的挑战。她并非简单地否定制度的重要性,而是主张“解绑”制度,以一种动态的、演化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复杂、也更接近现实的“中国故事”。
一、 生平: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生代学者
洪源远的学术背景,让她得以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
- 新加坡背景:作为一名在新加坡长大的学者,她对东亚社会独特的政商关系和威权体制下的经济活力,有着比西方学者更切身的体会和观察。
- 顶尖的学术训练:她于斯坦福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接受了最前沿的比较政治学和制度分析方法的训练。
- 学术界的“挑战者”:她的研究,其核心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有的宏大理论,而是致力于深入到现实的复杂性中,去寻找那些被现有理论所忽略的“异例”和“悖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具解释力的新理论。
二、 核心思想:超越“好/坏”制度的二元论
要理解洪源远的著作,必须首先掌握她提出的几个颠覆性的核心概念:
“解绑”制度(Unbundling Institutions):她认为,像“私有产权”、“法治”这样笼统的“好制度”概念是没有帮助的。我们必须将其“解绑”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组成部分。例如,“产权”可以被解绑为“登记权”、“转让权”、“抵押权”等。她发现,在中国,这些权利并非一步到位地建立,而是根据现实需要,一个一个地、渐进地演化出来的。
“定向创新”(Directed Improvisation):这是她解释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核心概念。她认为,中国的治理模式并非一个自上而下的僵化命令体系,而是一种独特的混合体:
- 定向(Directed):中央政府设定一个清晰、有力的大方向和激励目标(如GDP增长、招商引资)。
- 创新/即兴发挥(Improvisation):地方政府在如何达成这个目标方面,拥有巨大的自主权和实验空间,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国家的战略方向,又释放了地方的巨大活力。
“弱制度”的功能性:她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观点,即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某些在西方看来是“坏”的或“弱”的制度,实际上可能是有功能的,甚至是必要的。例如,模糊的规则可以为大胆的改革创新提供规避风险的空间。
三、 主要著作分析:在复杂性中发现演化的逻辑
1. 《中国如何跳出贫困陷阱》(How China Escaped the Poverty Trap)
- 出版年份:2016年
- 主要内容:这是洪源远的成名作,也是对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一次直接回应。这本书的核心,是解答一个经典难题:中国是如何在没有预先建立起“好制度”(如明晰的私有产权、完善的法治)的情况下,成功地摆脱了贫困,并实现了经济起飞的?
- 主要观点: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市场与政府“共同演进”(Co-evolution)的过程,而非“先有好制度,后有大发展”。
- 颠覆传统顺序:她认为,要求发展中国家“先把制度搞好”是错误的药方,因为好制度本身就是极其昂贵的,贫穷国家根本无力建立。
- 从“弱”到“强”的演化:中国的智慧在于,它允许并利用了许多“弱的”、“不完美的”制度,来启动经济增长。例如,一开始没有完善的私有产权,但地方政府通过给予企业家政治保护和资源倾斜,创造了一种“替代性”的安全感。
- “定向创新”是引擎:正是这种中央“定向”与地方“创新”相结合的模式,使得中国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摸索出一条独特的、渐进的制度演化路径。
- 论证逻辑:“过程追踪”(Process-Tracing)与比较案例分析。她的论证极具说服力,因为她没有进行宏观的比较,而是深入到中国的县域层面。她通过细致地追踪某个特定地区(如江苏宿迁)的产权制度、招商政策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演变过来的,来证明她的“共同演进”理论。这种对过程和演化顺序的关注,是其方法论的核心。
2. 《中国的镀金时代》(China's Gilded Age: The Paradox of Economic Boom and Vast Corruption)
- 出版年份:2020年
- 主要内容:如果说第一本书解释了中国的“光明面”(经济增长),那么这本书则直面其“阴暗面”——普遍且严重的腐败。它试图解答一个悖论:为何一个如此腐败的国家,能够同时实现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
- 主要观点:必须区分不同类型的腐败,有些腐败能“促进”增长,而另一些则会“毒害”增长。
- 腐败的四种类型:她创造性地将腐败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最关键的区别是:“小偷小摸型腐败”(petty theft) vs. “权钱交易型腐败”(access money)。前者是官员纯粹的盗窃,对经济有害无益;而后者,是企业家通过向官员输送利益,来换取稀缺的资源、许可证和政策保护,这种腐败在特定阶段,如同经济的“润滑剂”,能克服制度障碍,促成交易。
- 与美国“镀金时代”的类比:她将当代中国与19世纪末的美国“镀金时代”进行类比。两者都经历了爆炸性的经济增长、急剧的贫富分化、以及系统性的“权钱交易”型腐败。
- 成功的悖论:她指出,中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恰恰在于其腐败模式主要是“权钱交易”型的。但这也是一个致命的悖论:正是这种能够促进增长的腐败模式,最终会侵蚀整个体制的根基,制造出巨大的不平等和系统性风险,使国家陷入“成功自身的陷阱”。
- 论证逻辑:类型学分析与历史比较逻辑。她的核心论证工具,是她自己创建的“腐败四分法”这个分析框架。她通过分析大量的中国腐败案例和数据,来证明“权钱交易”型腐败的主导地位。同时,她运用与美国“镀金时代”进行历史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这种“繁荣与腐败共生”的模式,并非中国独有,而可能是一个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的普遍特征。
四、 结论:一位提供“动态”和“灰色”视角的思想者
洪源远的学术贡献,在于她以一种更贴近现实、更具动态眼光的视角,打破了过去那种非黑即白的、静态的制度决定论。
- 她带来了“过程”和“演化”的视角:她让我们看到,制度不是一个可以被简单“植入”的成品,而是一个在与现实的互动中,不断演化、试错、升级的生命体。
- 她提供了“灰色地带”的洞察:她让我们理解了,在真实世界中,许多看似“坏”的东西(如弱制度、特定类型的腐败),在特定阶段可能扮演了意想不到的“好”角色。
- 她是“中国模式”最精妙的辩护者与批判者:她既解释了中国模式为何能在过去取得巨大成功,也深刻地指出了其内在的、深刻的矛盾与风险。
总而言之,洪源远是当今研究中国政治经济领域,一位不可忽视的、极具原创精神的新一代思想领袖。她以其独特的理论工具,为我们理解中国这个复杂而充满悖论的“奇迹”,提供了全新的、也更具说服力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