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科普文学批评大家王德威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4日。
引言
在当代华语文学研究的星空中,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无疑是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作为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讲座教授,他以其宏大的理论视野、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独树一帜的批评话语,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认知。他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被压抑的现代性”等颠覆性观点,不仅在学术界引发了持续的震荡,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副全新的、更加复杂深邃的眼镜,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与作品。
1. 王德威是谁?——一位跨越两岸三地的学术巨擘
学术履历:
- 王德威1954年出生于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 后赴美深造,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 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长达十年,并担任系主任。
- 2004年起,受聘为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爱德华·C·亨德森讲座教授”(Edward C. Henderson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这是该领域的顶级荣誉教席。
- 他还曾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极少数同时在美国顶尖学府和台湾最高学术机构担任要职的学者。
研究领域: 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阔,主要集中在:
- 中国现当代小说:从晚清、五四时期,到三四十年代,再到当代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乃至马华文学,他都有深入的研究。
-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他擅长运用后现代、后殖民、精神分析等西方前沿文学理论,来解读中国文学文本,并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
- 文学史的书写与反思:他致力于挑战主流的、线性的文学史叙事,挖掘那些被“正史”所忽略或压抑的声音。
2. 核心思想与贡献:他颠覆了什么?
王德威的学术贡献,可以用“颠覆”和“重构”来概括。他挑战了许多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文学史定论。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重估晚清文学的价值
- 传统观点:过去的文学史,通常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绝对开端,而将之前的晚清文学(1895-1919)视为腐朽、落后、等待被革命的旧文学。
- 王德威的颠覆:在他的代表作《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中,他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晚清才是中国现代性的真正起点。
- 论证:他认为,晚清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驳杂喧哗的元素——科幻、侠义、公案、言情、政治黑幕……这些看似“落后”的文类,其实已经开始探索全新的叙事方式,并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科技、性别等议题做出了超前的、复杂的、甚至黑暗的想象。而“五四”文学为了追求“启蒙”和“救亡”的宏大目标,反而压抑了晚清文学中这种多元、驳杂的“现代性”面貌。
- 影响:这一观点极大地提升了晚清文学研究的地位,使得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梁启超、吴趼人、李伯元等晚清作家的重要性。
“被压抑的现代性”——挖掘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声音
- 这是他贯穿始终的核心批评理念。他认为,为了塑造一个“革命+启蒙”的文学史主线,许多不符合这个主线的作家和作品都被有意无意地“压抑”了。
- 他挖掘的对象包括:
- 鸳鸯蝴蝶派:过去被视为庸俗、反动的言情小说,王德威却从中看到了市民阶层的欲望和现代都市的世俗面貌。
- 张爱玲:在王德威等学者的力推下,张爱玲从一个被主流文学史边缘化的“小资作家”,一跃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大师。
- 沦陷区作家:如苏青、周作人等,他试图在“汉奸”的道德批判之外,去理解他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人性与写作。
- 台湾和香港文学:他将沈从文、张爱玲与台湾的白先勇、香港的施叔青等人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跨越地理边界的“华语文学”图景。
“史诗的焦虑”与“抒情的传统”——重解中国文学的内在脉络
- 他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有一种“史诗焦虑”,即总想写出反映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如茅盾的《子夜》)。
-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悠久而强大的“抒情传统”(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为代表)。他近年来致力于探讨这种抒情传统如何在现代小说中得以延续和转化,为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3. 批评风格与影响
- 华丽而繁复的“学院派”文风:王德威的行文以博学、绵密、词藻华丽著称。他善于在东西方理论和文本之间穿梭跳跃,旁征博引,形成一种极具辨识度的“巴洛克式”批评风格。这既是他的魅力所在,有时也因其艰深而被部分读者认为“不易进入”。
- 巨大的学术影响力:
- 在北美,他与夏志清、李欧梵等人一起,构成了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权威谱系。
-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他的著作被广泛翻译和引用,几乎是所有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学者的研究路径。
- 他不仅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也为《诚品阅读》、《印刻文学生活志》等大众刊物撰写专栏,对公众读者也具有相当的引导力。
结论
王德威是一位真正的“历史缔造者”——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书写,成功地改变了我们看待一段历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方式。他告诉我们,文学史并非一条单向前进的直线,而是一个充满了岔路、回响、压抑与复活的复杂迷宫。通过他那深邃而华丽的文字,我们得以在鲁迅、茅盾等“大叙事”的丰碑之外,看到了一个更喧哗、更矛盾、也因此更真实、更迷人的现代中国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