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田野的“法律考古学家”:科普汉学家仁井田陞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8月15日。
引言
在中国古代,皇帝颁布的律法典籍浩如烟海,但这些写在纸上的条文,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的距离?普通百姓在日常的土地买卖、婚姻继承、商业纠纷中,遵循的究竟是朝廷的法令,还是另有一套“民间规则”?东京学派的一代宗师仁井田陞 (Niida Noboru, 1904-1966),正是这样一位致力于发掘“活的法律”的“法律考古学家”。他以其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毅力,将研究的目光从宏大的法典,转向了散落在敦煌文书、居延汉简和民间契约中的“历史碎片”,开创性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家的法”与“社会的法”并存的二元结构。
1. 仁井田陞是谁?——东京学派的“考据狂人”
- 学术背景:仁井田陞是东京学派的代表人物,毕业于东京大学。与京都学派的宏大叙事风格不同,东京学派以严谨、扎实的实证考据著称,而仁井田陞正是这种治学风格最极致的代表。
- 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式的史料发掘:
- 不满足于“正史”:他认为,单靠《二十四史》和官方律法典籍,无法看到历史的全貌,因为那都是经过官方筛选和美化的“表面文章”。
- 深入“草根”史料:为了探寻真实的社会运作,他不辞辛劳,在30年代多次深入中国华北的乡村,进行实地的“旧惯调查”。他搜集了大量的民间契约文书、族谱、乡约、行会规章、寺庙碑刻等第一手“活”史料。
- 敦煌文书的开拓者:他也是最早系统性地利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来研究当时社会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学者之一。
- 学术地位: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法制史和社会史研究领域最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他的研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外学者,包括著名的黄宗智(Philip C. C. Huang)等人。
2. 核心贡献:区分“国家的法”与“社会的法”
这是仁井田陞最核心、最具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国家的法” (State Law):
- 指什么:指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具有普遍强制力的成文法典,如《唐律疏议》。这是官方的、书面的、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
- 特点:宏大、系统,但往往带有理想化色彩,且在广阔的基层社会,其执行力会大打折扣。
“社会的法” (Social Law) / “法惯习” (Legal Custom):
- 指什么:指在国家法律之外,由民间社会自发形成的、用来调整内部关系的各种习惯和规范。
- 具体表现:
- 家族内部:有“族规”、“家法”,由族长来裁决纠纷。
- 乡村之中:有“乡规民约”,由地方乡绅或长老来维持秩序。
- 商人之间:有“行规”,由行会来制定商品标准和解决商业纠纷。
- 土地交易:民间在土地买卖、典当、租赁中,形成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官方未必承认但民间普遍遵守的契约惯例。
- 特点:不成文、区域性、灵活,但却是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活的法律”。
二者的关系: 仁井田陞指出,这两套法律体系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并存,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有时,“国家的法”会吸收和承认“社会的法”;有时,二者会发生冲突;但在更多时候,国家满足于“皇权不下县”,只要不发生大的动乱,便默许民间社会用自己的“法”来实行自我治理。
3. 主要作品与学术实践
仁井田陞的理论,建立在他对海量“草根”史料的精深考证之上。
《唐令拾遗》:
- 地位: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 monumental(丰碑式)的巨著。
- 贡献:唐代的行政法典《唐令》早已失传。仁井田陞以惊人的毅力,从日本尚存的古籍、敦煌文书以及其他文献中,如同拼图一般,辑佚、复原了这部亡佚千年的重要法典。这项工作,为后世所有唐代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其学术贡献堪比“甲骨学的罗振玉、王国维”。
《中国法制史研究》:
- 地位:这是一部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法”的研究。
- 内容:他在这本书里,详细地分析了从唐宋到明清的各种民间契约文书,探讨了中国的奴婢制度、家族财产继承、水利纠纷的解决方式等。他向我们展示了,在没有法院和律师的古代乡村,普通人是如何通过契约和习惯,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的。
对“中国社会缺乏公法”的辩驳: 他有力地反驳了那种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刑法(治民之法),没有公法(限权之法)”的西方偏见。他指出,在家族、行会等“中间团体”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类似于“公法”的权利与义务规范。
结论:
仁井田陞是一位真正的“学术工匠”和“历史的田野工作者”。
- 他的贡献:
- 开创了“社会法律史”研究:他将法制史的研究,从对法典条文的静态解读,转变为对法律在社会中如何被实践的动态考察。
- 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他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与高度自治的基层社会并存的复杂图景。
- 为“自下而上”的史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他教会了后来的历史学家,要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不仅要看帝王将相的“大历史”,更要深入到普通人的契约、账本和日常生活中,去倾听那些“无声者的声音”。
如果说京都学派的大师们擅长在“云端”构建宏大的理论,那么仁井田陞则是一位在“地面”上辛勤挖掘的考古学家。他用自己一生“掘地三尺”的努力,为我们拼接出了一个远比“正史”记载更为鲜活、更为复杂的古代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