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徐贲:在喧嚣时代守护公共理性的播种者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13日。

在当代华人思想圈中,徐贲是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声音。他不像许多批评家那样言辞激烈、锋芒毕露,而是以一种温和、耐心、近乎“教师”般的姿态,致力于一项更为基础也更为艰巨的工作:修复被污染的公共话语,并为健康的公民社会培育理性的土壤。

他是一位文化批评家、一位公共说理的倡导者,更是一位思想的“清淤者”。他相信,一个社会走向文明,不仅需要制度的变革,更需要其成员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 生平与定位:从文学教授到公共“医师”

  • 学术背景: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早年在中国接受教育,后赴美留学,获得马萨诸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此后长期担任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教授文学、修辞学和写作等课程。
  • 独特的定位: 他的专业背景——文学与修辞学——为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不像法学家那样聚焦于法律条文,也不像经济学家那样关注经济模型,而是聚焦于一个社会最基础的构成元素:语言、思想和人
  • “文化医师”的角色: 徐贲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名诊断并试图疗愈当代中国文化顽疾的医师。他认为,经历了长期的极权主义统治后,中国社会在语言、逻辑、道德和记忆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他的工作,就是细致地辨析这些“病症”,并开出“理性说理”和“公民教育”的药方。

二、 核心思想与理论框架

徐贲的思想体系围绕三大支柱展开,层层递进,互为因果。

  1. 诊断病根:后极权主义的文化与语言批判 他大量借鉴汉娜·阿伦特等思想家的理论,对极权主义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刻剖析。

    • 核心观点: 极权主义最深远的毒害,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破坏,而是对思想和语言的系统性败坏。它制造出一种“党话”式的套话体系,让人们丧失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独立思考和真诚交流的能力。这种被污染的语言,会导致逻辑混乱、道德麻木和犬儒主义盛行。
    • “庸常的恶”: 他反复阐释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指出在极权体制下,许多作恶者并非天生邪恶的魔鬼,而是在一个拒绝思考、丧失良知的环境中,机械执行命令的“普通人”。因此,拒绝思考、放弃独立判断,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失职。
  2. 开出药方:倡导公共说理与公民教育 在诊断出病症后,徐贲提出了他的核心解决方案。

    • 核心观点: 对抗思想败坏的唯一武器,就是重建“公共说理”(Public Reason)的文化。公共说理是一种面向公众、以逻辑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以文明为礼仪的言说方式。它要求参与者平等、理性,不诉诸暴力、欺骗或情感操控。
    • 公民教育为本: 他认为,公共说理的能力并非天生,而需要通过公民教育来培养。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听话服从的“国民”,而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公共责任感的“公民”。
  3. 巩固疗效:强调记忆与见证的力量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他将目光投向了历史记忆,尤其是创伤性记忆。

    • 核心观点: 真实、个体化的“见证”(Testimony)是反抗官方“集体记忆”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武器。对于“文革”等历史创伤,只有允许和鼓励每一个亲历者说出自己真实的故事,整个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反思与和解。
    • 记忆的伦理: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选择记住什么、如何记住,以及为谁而记,都体现了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有勇气直面其黑暗的历史,并为受害者保留记忆的一席之地。

三、 主要作品深度剖析

徐贲的著作大多是面向中国大陆读者的通识性作品,语言平实,逻辑清晰,旨在进行思想启蒙。

1.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这是他最广为人知、也最能代表其核心关切的著作。

  • 主要内容: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理性、文明对话的“公民教科书”。书中系统介绍了公共说理的基本要素,详细剖析了各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如人身攻击、稻草人谬误、诉诸权威等),并提供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正反案例。
  • 核心观点: 公共说理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一个社会的民主与自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公共话语的质量。当一个社会充满了谩骂、谣言和宣传时,理性决策便无从谈起。
  • 论证逻辑: 全书采用“诊断+开方”的教育学逻辑。他首先指出中国公共言论中存在的种种“病症”(逻辑不清、出口成脏),然后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样,手把手地教给读者正确的说理规则和工具。其目的非常明确:授人以渔,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免疫力”。

2.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历史、记忆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 主要内容: 该书以比较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人类社会如何处理重大的历史创伤,特别是将德国对纳粹大屠杀的反思与中国对“文革”等历史事件的记忆进行了对比。书中探讨了国家记忆、集体记忆与个人见证之间的张力。
  • 核心观点: 记忆是一种公共行为和政治行为。一个国家选择如何“记忆”其历史,直接关系到它的未来走向。对历史创伤的遗忘或歪曲,是通往新的灾难的捷径。而真实、多元的个人见证,是构建健康国家记忆的唯一基础。
  • 论证逻辑: 徐贲运用比较分析法文本细读法。他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建立的纪念馆、教科书的叙事以及幸存者的证词文学,来论证不同的记忆模式如何塑造不同的国民性。他强调,没有追责和反思的“向前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道德逃避。

3. 《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

这本书揭示了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 主要内容: 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教育目标和手段。他严格区分了两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服从、忠诚的“好学生”的“国民教育”,和旨在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公民”的“公民教育”。
  • 核心观点: 教育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它始终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威权和极权国家必然推行国民教育,以维持其统治的稳定性。而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则必须依赖于公民教育,因为它需要能够独立判断、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
  • 论证逻辑: 采用历史溯源概念辨析的逻辑。他追溯了“公民”和“国民”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和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并结合具体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不同教育理念背后深刻的政治意图。

四、 总结与历史地位

徐贲教授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不是高呼口号的革命家,而是一位耐心的“启蒙者”。他相信,真正的社会变革,始于每一个个体心智的成熟和语言的净化。

在一个习惯于“宏大叙事”和“主义之争”的环境里,徐贲将目光拉回到最微观、最基本层面——“人,应该如何思考和说话”。他用一本本深入浅出的著作,为那些渴望进行理性思考和文明对话的中国人,提供了一套宝贵的思想工具和精神食粮。他是一位在喧嚣中守护理性的播种者,其影响深远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