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一位备受争议的经济学家及其言论风波与时代反思
资料:
本文为Gemini 2.5 Pro AI生成的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6月21日。
茅于轼,1929年生于南京,是中国当代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经济学家。他以鲜明的自由市场经济立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直言不讳而广为人知。他的学术生涯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紧密相连,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并是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荣誉理事长及创始人之一。因其对中国经济转型的贡献,以及作为中国个人权利和自由市场的积极倡导者,他曾获得美国智库加图研究所(CATO)颁发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
一、 茅于轼的学术贡献与主要作品
茅于轼先生在经济学领域著述颇丰,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道德哲学等。他的作品往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独到的见解。
代表作品:
- 《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
-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 《谁妨碍了我们致富》
- 《生活中的经济学》
- 《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主要学术思想与主张:
- 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捍卫者: 茅于轼坚信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主张自由竞争。
- 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及个人主义: 他高度重视个人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和经济自由,并奉信个人主义。
- 批判政府干预: 他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过度干预持批评态度。
- 关注民生与效率: 他的许多观点都从民生福祉和经济效率出发。
- 道德与市场的关系: 他认为市场经济可以通过建立明晰的产权和公平的规则来促进诚信等道德品质。
二、 茅于轼的公开发言与引发的巨大争议
茅于轼的公开发言往往直接尖锐,其“淡化国家主权、国防发展、粮食安全”等主张,以及对具体社会经济问题的独特看法,使其长期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钓鱼岛无用论 (2012年):
- 原话摘录: “……老百姓关心的是什么,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能够交朋友……而且我觉得钓鱼岛没有常住人口,没有GDP,更没有税收,如果海水涨了把它淹了对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老百姓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我们为了这件事造成冲突我觉得这个太不合算了。” “……请问,是领土完整重要,还是百姓的生命财产重要?我认为当然是百姓的生命财产更重要。领土不完整,少了一块,于我何干呢?……如果那是一块连人都没有的荒岛,争这块领土就毫无意义。或者这块土地上的百姓归属别人管理之后,生活反而提高了,自由反而扩大了,那么这种领土主权的转移,不但不必反对,还值得欢迎。”
- 阐述: 茅于轼从极致的功利主义和个体福祉角度出发,认为钓鱼岛的实际经济价值不大,为之牺牲民众利益发生冲突不值得。他甚至提出,如果主权转移能改善民生和自由,则可以接受。这种观点与主流的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形成巨大冲突,被广泛批评为“卖国”和“汉奸”言论。
反对建造航母:
- 原话摘录: “我不同意拿国家的钱去造航空母舰……如果你增加国防力量,别人也增加国防力量,这个力量就抵消了……不造航母,钱可以用于消除贫困、艾滋病治疗、改善气候变暖等等困扰的问题。”
- 阐述: 他认为发展航母等国防力量会引发军备竞赛,不如将资金用于民生。
反对经济适用房:
- 原话摘录: “……经济适用房第一没有效率,第二没有公平。”他认为该政策仅限于户籍人口,存在很大弊病。
- 阐述: 他对政府的住房保障政策提出效率和公平性质疑。
主张教育商品化:
- 原话摘录: “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 阐述: 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教育公平和公益性的激烈讨论。
反对计划生育:
- 原话摘录: “主张放开三胎四胎,随便生,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太荒谬了。”他认为一胎化政策是“寅吃卯粮”,将导致严重的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问题。
- 阐述: 他对国家基本国策之一的人口政策提出根本性质疑。
反对“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 阐述: 茅于轼认为耕地与粮食产量无直接关系,中国粮食问题已解决,且全球市场可保障供应,维持红线将致房价大涨。
主张“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
- 阐述: 茅于轼认为中国社会多数人是“为富人办事,为穷人说话”,因前者有酬劳。此言论常被断章取义地攻击。
反对神化毛泽东,主张“把毛泽东还原成人”:
- 原话摘录: 毛泽东因为迷信权力,丧失了起码的理性,从一个政治家沦落为和人民对立的人民公敌。这些人还拥护毛,我觉得这个是个错误。毛这个人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他在建国的时候说了很多好话,但是最后证明他那些话都是骗人的话…毛泽东损害最大的就是这些人…毛泽东害死人,都是那些最穷的、最苦的人。
- 阐述: 茅于轼对毛泽东持完全负面的评价,认为其没有可取之处,承诺未兑现,且对底层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这种对国家历史和领袖人物的颠覆性评价,触碰了许多人的政治和情感底线。他对毛泽东的尖锐批判,直接挑战了官方和社会部分民众对毛泽东的历史定位和情感认同,是其遭受猛烈攻击的核心原因之一。视频中电话骚扰者反复提及“反毛”即是例证。
三、 茅于轼为何饱受批判?坎坷经历与言论压制
茅于轼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反弹,原因复杂:
- 挑战主流价值观与民族情感。
- 触动既得利益与传统观念。
- 言论表达方式的直接性。
- 社会转型期的焦虑与不满。
- 信息不对称与“毛左”的思潮影响。
- 被指与“卖国主义”挂钩: 反对者称其成立的智库得到美国支持,并指责其争议性言论与卖国行为无异。视频中展示的街头抗议横幅也体现了这一点,如“声讨汉奸茅于轼”、“打倒美国豢养的汉奸走狗”。
根据美国之音的报道,茅于轼的经历颇为坎坷,早年曾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受迫害。他与同仁创办的天则经济研究所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遭遇营业执照被吊销和被强制关闭的命运。自2018年美国之音对其进行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专访后不久,茅于轼再次遭到当局禁言,并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这些经历无疑是他晚年处境的一个重要背景。
四、“中国那么多愚蠢的人”?——现象、本质与反思
视频中展现的电话骚扰者言辞粗鄙,逻辑混乱,以及街头抗议中一些非理性的标语,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中国愚蠢的人多”的印象。然而,将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愚蠢”是片面且无益的。更应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 现象: 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在面对不同观点时,表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甚至暴力的倾向。
- 本质与原因: 包括信息茧房、教育缺失、民族主义情绪的异化、从众心理、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缺乏正常沟通平台等。
- 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说明了中国社会在思想解放、公民素养培育、理性对话氛围营造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 茅于轼95岁高龄移居海外:无奈的选择与时代的注脚
根据美国之音2024年1月的报道,茅于轼携夫人在2023年年中离开北京,定居加拿大温哥华郊区,与女儿同住。报道中,其友人蔡慎坤表示,茅于轼夫妇“基本上也不打算回去了”,并推测当局准许其离境有“甩包袱”的意味,称“当他(茅于轼)提出要出来的时候,是国安主动把他送上飞机的。巴不得让他早点走。”
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感慨。一位95岁高龄、曾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思想启蒙做出贡献的学者,最终选择远走异国,这本身就传递出复杂而沉重的信息:
- 对国内言论环境的深度失望: 长年累月面对的禁言、网络暴力、人身威胁(如视频中展示的电话骚扰和街头抗议),以及其创办的智库被关闭等遭遇,无疑会使人对国内理性对话空间和言论自由环境感到绝望。正如海外自媒体人公子沈所评论的:“整个形势变化让这样的一位温和的老人都很难在中国继续发声,继续贡献自己的热情和知识。我觉得这说明了现在中国已经正在走向倒退……可见在习近平的统治下,中国已经彻底失去过去仅有的一点儿言论自由的空间,那未来只会更加封闭,令人更加绝望。”
- 寻求安宁晚年的基本需求: 对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且经历过疫情的冲击,寻求一个安宁、免于恐惧和骚扰的环境安度晚年,是最基本的人道需求。
- 一种无声的表态与对未来的寄语: 茅于轼在海外手书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并寄语年轻人:“社会要进步,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若社会倒退,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造成的。”这既可以看作他个人理念的坚持,也是对未来的深切期望。他的离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声表态。
- 对中国未来的看法: 据蔡慎坤转述,茅于轼认为当前的“黑暗时期不会长久”,对中国最终走向民主法治“还是比较乐观的”,尽管他可能“看不到了”。这反映了他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一种复杂情感——既有失望,也有长远的期盼。
六、 言论自由与法治的未来:挑战与希望并存
茅于轼的遭遇及其晚年的选择,深刻地折射出中国在言论自由和法治建设道路上的曲折与艰难。
- 挑战依然严峻: 对不同声音的压制,无论是官方的禁言还是民间的暴力攻击,都严重侵蚀着公共讨论的健康生态。“扣帽子”、“汉奸论”等非理性批判方式的盛行,使得理性对话举步维艰。法治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言论自由方面的不足,使得如茅于轼这样的学者难以获得应有的保护。
- 希望何在?
- 个体的坚持: 茅于轼本人“本性难改,还是要说真话”的表态,以及其他如秦晖、雷颐等学者的持续发声,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的象征。
- 社会的内在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提升,对理性、法治和多元声音的渴望是客观存在的。
- 历史的镜鉴: 对极端化和暴力化历史的警惕,是防止社会倒退的重要力量。
- 法治建设的艰难探索: 尽管过程漫长,但追求法治,保障公民权利,依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方向。
结语
茅于轼以其特立独行的言论和坎坷的经历,成为了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变迁和言论生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映照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思想解放、言论自由、法治建设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等诸多复杂议题的交织与碰撞。他所引发的争议,以及他最终的选择,都迫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声音?如何构建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基本人权?这些问题的答案,关乎着中国的未来走向,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与良知。